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另类60后温情回忆父兄往事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6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12-12 02:10 编辑

  历史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如果剥离掉这些细节,历史不仅会成为干巴巴的说教,其真实性也令人怀疑。近日,李大兴携新书《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与历史学家陈铁健、作家陈徒手共同畅谈了个人记忆中的历史与温情,通过对人事细节的回忆,追溯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

  李大兴在演讲中先介绍了自己的“另类”经历,并讲述到父亲李新与王小波父亲在相识相知半个世纪中的交往细节。做为常年陪伴李新身边的弟子,陈铁健先生说,李大兴自幼阅读广泛,见闻广博,所以他写出的文章融汇了多方面的内容,由他个人的见闻构成的个人史、家庭史提供了史学家无法触及的角度,他的文字也生动有趣、鲜活有温度。

  一个很好玩的60后

  说起李大兴,可能多数读者并不熟悉他的名字,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李大兴,是一个很好玩的60后。对于生逢转折年代的60后这代人来说,有故事的人很多,有种种奇特经历的人也不少,但是像大兴这样既有故事又有经历的很好玩的作者却不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大兴却没有上过小学和初中。

  出生在1960年底的大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出生在大饥荒年代,从小营养不良,缺钙性软骨,两岁半才会走路,此后也根基不稳,一推一跟头。”据1962年起就跟随大兴的父亲、著名历史学家李新身边的弟子陈铁健先生回忆,“初见大兴是他一岁多,高度营养不良时。每逢他发高烧,我就抱他到宽街北京中医医院就诊,拿药后再送他回位于铁狮子胡同的中国人民大学李新师家。……大兴儿时患轻度软骨病,自云身形就像一根长竹竿顶着一个大西瓜,摇摆不稳,弱不禁风。”

  五岁多的时候,大兴和他的同龄人一样,遇上了“文革”,仅在1968年秋天全国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的短暂间歇,才上了不足两个月的小学。原因很简单,他的班主任被打成“国民党特务”,学校要求学生“划清界限”,对他揭发批判;大兴的母亲则认为,学可以不上,老师不可以批判,于是就以拒绝批判老师为名,带着大兴退学了。这位先后就读于贝满女中、汇文高中再被保送至燕京大学的母亲,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母亲有所不同。

  此后,大兴基本是在父亲给他念《三国演义》小人书的过程中懵懂识字,然后翻遍家里的书,阴差阳错地读了一些该读和不该读的书,比如说十一二岁时就读了删节本的《三言二拍》。在充满很多苦难的岁月里,大兴度过了自由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很快乐的童年,既没有当过红小兵,也没有当过红卫兵。

  大兴重回学校,已经是九年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鼓动起这位少年学习的热情。他的北师大附中的高中班主任乔荣凝老师说,“大兴的聪明不光是看的书特别多,而且能把他看的书转化成一种人文内涵的修养;大兴不仅文科好,理科也好,当年为他选了文科许多老师还想不通。”就这样,1980年,大兴以全国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然而,大兴的经历在那样一个转折的年代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进入北京大学仅半年,他就被保送至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学习;一年后,留学日本东北大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公派赴日留学生之一!在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八十年代初,留学生无疑是骄子中的骄子,头上的那圈光环简直令人眩晕……

  但是,命运无常,诚如李大兴戏言,“到日本去学习英国史”。一番难以言表的辗转腾挪后,他最终落脚于美国的芝加哥城,在经历了多年商海生活后,如今又重回案头,专职写作,于是人们看到了报章上他一篇篇回忆童年、家族及师友的美文。据《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殷练女士介绍,李大兴的文章在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排名一直高居榜首。

  这就是作者李大兴。

  个人记忆与时代

  是什么唤起人们阅读李大兴文章的兴趣?仅仅是忆旧?答案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历史是由无数的细节组成的,如果剥离掉这些细节,历史不仅会成为干巴巴的说教,其真实性也令人怀疑。阅读李大兴的文章,除去文笔优美,那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场景在亲身经历者的脑中开始苏醒、复活,进而还原出时代场景,以及个体在时代场景中的位置,与权力大小、金钱多寡毫无关系。相反,倒是在大兴追忆的笔下,透出的那一股股或浓或淡的温情,温暖了人心。也正是这种温暖,也再一次向世人证明“活着真好”这样一个简单又朴素至极的道理。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读李大兴文章的原因吧。

  同时,个人记忆的魅力还在于彼此之间的不同,观察事物的视角唯因地域、家庭和个人禀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的审美趋向,因此也就丰富和拓展了记忆空间。在这记忆的大厅里,人们借助李大兴的文章看到了那些过往的人和事的另一面相,也许是只鳞片爪式碎片,而拼接起这些碎片的却是生命的另样体验。比如,北京的铁狮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张自忠路,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大事件曾在这里上演,令人遐想联翩、感慨不已。再比如,在“文革”后期,党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李新先生家,用毯子遮住窗户打麻将,大人们之间夜晚的不期来访,以及粉碎“四人帮”消息的传递……这些细节无疑会给童年的大兴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也让人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从黎澍、陈旭麓、林庚到末代王孙,从初恋的女友、王小波到七号大院的《流浪者之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隐藏在大兴的大脑袋中,伴岁月浮沉。

  大兴对父系家族史的点滴回溯,再参阅由陈铁健先生整理的李新晚年回忆录——《流逝的岁月》,从早年曾做过胡乔木助手,一生中推崇并追随的两位长者吴玉章和范文澜,再到至交黎澍,李新先生的思想轨迹跃然纸上,这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兴对母系家族史的掠影式描写,折射出家族兴衰与社会变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李大兴说,对于自己家族史的追溯,在本书中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会系统写出来,令人十分期待。


《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 李大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发表于《读书》《财新周刊》《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上的有关个人记忆的文章,共计25篇,分为“童年·少年”、“父亲·母亲”、“人事·书事”三部分,分别记录了作者出国留学前的一些时光,关于父母的片断回忆,家族历史的一瞥,难忘的人以及难忘的书。

  作者对文学和音乐有着较为深厚的修养,长期出入于中西文化之间,以其对世相百态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经历的睿智思考,形成了沉稳老练、机锋檃栝且又不失抒情的文风。其文字,独树一帜,堪称美文。

  相关推荐

  大兴的书,多为阅世、阅人与阅读的人生自述,视野广阔,思虑深远,涵盖文学、史学、美学、诗学与音乐;时而平实晓畅,时而诗意充盈,新奇驳杂、舒展有致的文风,离不开家庭,特别是父慈母爱、兄长之情的滋养,可谓集父母兄长智慧于一身。

  大兴说:“历史应该是个人书写。”我赞同,我欣赏,这是因为个人书写是家国书写的浓缩版,个人的微观史是时代宏观史的真实映照,肃清历史虚无论当由此做起。——著名历史学者陈铁健

  作者简介

  李大兴,60后,北京人,《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作家,现定居美国。1980年,以全国文科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被选送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学习,并留学日本,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赴日留学生,后赴美留学并定居。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3-29 03:07 , Processed in 0.651326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