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写给无神论者》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能从宗教中学到什么?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灰铜v1_02绿金v3_01绿银v3_02绿铜v3_01紫铜v2_01紫银v1_0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亚比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69338/


最近,我去参加了一个读书小组,在回答“你是否有信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中竟然有很多高学历的同学,都表示自己是某种宗教的信徒,其中不乏名校海归和很多科研单位的博士。这还是让我有点意外的。

毕竟,我们从小都是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提起宗教,大概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迷信”,要不就是“愚昧”。本来,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学,儒家是非常讲究实际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再加上现代社会对进化论的普遍接受,科学万能也成为很多人深信不疑的事情。

但是,在这样强大的唯物论的文化环境中,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于宗教,想来他们必定有某些非常重要的需求,很难通过宗教之外的途径去解决。

我们或许认为自己不需要上帝,但是我们都难以否认,人类有两个核心的需求,需要被解决。首先,人皆有自私之心,同时又必须学会与他人交往,求得温暖和生存空间;其次,生而为人,就要面对各种痛苦:人际关系的失败,挚爱亲朋的离散,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人在本质上始终是脆弱而孤独的。

所以阿兰德波顿写了这本书,写给无神论者。他说,一个人,可以继续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或许可以认为上帝已死,但是曾经促使人类去寻求上帝的这些问题却并没有死,相反在现代社会,它更加迫切的困扰我们。

他本人也是个无神论者,但对宗教充满浓烈的兴趣,他相信,宗教之所以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必然有它的长处。或许,无神论者也可以发现,宗教时不时还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抚慰人心的作用的,还可以好奇的思考一下,如何能从宗教中汲取某些观念和做法?或许可以用来丰富和改善教门之外的世俗生活。

现代社会:冷漠而势力的人际关系

曾经,在一个没有医保,没有银行信贷的社会里,生病了,没钱了,我们都得学会向邻人求助。但现代社会,我们都把税交给政府或其它慈善机构,由他们来照顾需要帮助的人,不必亲自去接触。互相帮助的关系,早已经不再被视为人们互相依存的生命线,没人觉得有必要说声“谢谢”,受赠者觉得理所当然,捐赠者也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收益。

网络的发达,让人们变的更加孤立。买东西,看电影,几乎一切需求,你都只需要宅在家里就可以完成,根本不需要去与人打交道,当然别人也懒得同你打交道。我们虽然生活在茫茫人海中,却好似被囚禁在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里。

现代人的群体感的失落,大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的更严重。人类曾经存在过某种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但后来,它逐渐被冷漠无情的匿名社会关系所取代了。你知道你的邻居叫什么名字吗?上一次,你对他人表达忏悔或感谢,是什么时候?你有多久没有陌生人一起唱歌了?更不要提主动去打招呼了。

即便我们参与了某些群体,但很多群体,本质上也还是在膜拜职场成功,在一些看起来和谐的,实际充满攀比的聚会上,人们互相打听着“你做什么工作?”,人们关心你的社会地位,你有多少家产?有颜值,有钱,还是有能力?有多少粉丝?价值几何?

这种势力的眼光无处不在,甚至在亲密关系,婚恋选择上,这种残酷的权力权衡都能决定你是否占据上风,是支配他人,还是任人支配。人们公然宣称“颜值即正义”“我就是爱钱有错吗”,在这种现实中,人们一次次的撞墙,终于不得不接受,我们大概只能让自己变的更有钱,更有名,或更有其它的价值,才配活着,才配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人们最终把一切期待,都押注在了工作之上,几乎带着某种复仇之心。既然,大家都把职场成功当做头号标记,事业的成功,不仅能让人赢得安身立命的经济资源,更能赢得人们的羡慕和尊重,甚至得到快乐和自信。那么,埋头专注于工作,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就是一条貌似真理,而且几乎是唯一正确的生活道路。

于是,我们收起一切情绪,努力掩盖心中的寂寞与无助,尽全力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工作上去。不再试图去和人交心,不再试图去认识新朋友,甚至和朋友爱人亲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也都不想花心思去解决,只一心想变的更强,爬的更高,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自由,更多幸福,就不会丧失尊严,不会沦落到需要依赖和仰仗他人的施舍,才能有安全感,这施舍,无论是感情,还是金钱。

特定空间:化解陌生人的冷漠与戒心

然而,宗教却给了人们一个机会,去从这种势力的社会环境里暂时离开。它划定一个特别的场所,让人们走进去,共同仰望一个与世俗世界无关的价值。在这里,人们被鼓励互相认识,互相倾诉,在这个心灵所结合成的团体里,人的构成五花八门,阶层的概念被打破,人们不关心你有多少钱,什么地位,把大家联合在一起的力量,是共同的价值观,而非共同的社会阶层。

当你走进教堂,和人群一同做弥撒时,你可以与身边的陌生人共同歌唱,祈祷,你可以对着陌生人微笑问好,不会被人当成是疯子或是心怀不轨。你可以不必假装自己很完美很坚强,你可以哭,可以坦露自己的缺点、悲伤和软弱,因为“原罪论”告诉人们:只要是人,都会同样受困于内心的焦虑、罪恶的诱惑,对爱的渴望,所有人皆如此。

在社会中,我们总是被他人的成就攀比的无地自容,但在宗教团体中,不鼓励这种攀比,它会时刻提醒你,留神心中想要攀比的念头,警惕那些想要寻找优越感的企图,因为“骄傲”是一切罪恶的缘起。翻来覆去的重申一些高不可攀的标准,只会造成我们的身心崩溃,我们会对自己无法达到这种完善的水平,而生发出无穷的自责和悔恨。相反,承认天下人皆有原罪,反而是个更好的起点,接受自己的问题,从此才能迈出走向美德的小碎步子。

赎罪和原谅:化解熟人的伤害与摩擦

在犹太教中,有一个赎罪日。在这一天,人们必须抛开日常琐事和工作,在脑中回想一下自己一年中的行为,找出自己曾经伤害或冒犯过的对象。大家会聚集在会堂之中,反复念叨:“我们犯罪,我们背信弃义,我们劫掠,我们诽谤中伤,我们变态,我们行为邪恶,我们放肆,我们暴力,我们编织谎言。”然后,他们必须找出那些自己曾得罪过、伤害过、怠慢过的那些人,向其献上最到位的痛悔。

上帝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独立于人间之外,好像一个仲裁者,他提醒着人们,不完美是根植在人心之中的,带着勇气和诚恳去请求他人的宽恕,这代表你尊重人与神之间的区别。

每一个人都在向他人道歉,同时也接受忏悔,人们就会体察到,自己也并非完美的人,因此会更容易原谅他人。赎罪日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让那些忏悔看起来好像来自别的地方,这种无明之恶的动力,似乎不来自加害者,也不来自于受害者。所以,那些认错的话,就更容易被说出口。

赎罪日,能够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安慰。作为受害者,往往不会主动提起自己的委屈,因为那些伤痛,说起来似乎都是鸡毛蒜皮不足挂齿。比如写信没收到回复,或是被一句恶言中伤,又或是生日被人忘记,这些事我们尽量装作毫不在乎,处之坦然,但其实并没有摆脱心头的怨恨和压抑的愤怒。

而换做伤害者,他们可能造成了别人的痛苦,却从来没有道过歉,其实并不是无动于衷,有时反而是因为过于内疚,无地自容。在这种状况下,做错事的人反而可能会表现出某种奇怪的冷漠,又或是粗暴无礼,会远远的躲避受害者,甚至怨恨他们,为的是避免想起这些不愉快的往事,引起自己良心的自责。

而赎罪日,给了一个机会,让一对夫妻,一对父子,又或是两个朋友重新讨论起几个月前发生过的那件事,讲讲当时谁说了谎,谁发了脾气,你指责我缺乏诚意,我弄的你哭哭啼啼。这些事,也许谁也没有忘记,但是谁也不会轻易提起,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直面它,那么久而久之,彼此间曾有过的信任和爱意,就会因此而逐渐流失,干涸。

赎罪日,提供了一个机会,其实也赋予了一个责任,让人们停下手中的工作,处理自己假装已经放在脑后的事情。它有强大的宣泄作用,让人充分面对和接受自己破坏的天性,如同把酒桶开盖放气,让它不至于成为危险的易燃易爆品,而不是假装一切都很好,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们能从宗教学到什么?

或许,就算你了解到宗教的这些巧妙的做法,你仍然无法说服自己成为一个宗教信徒。你无法接受宗教中超自然的存在,无法膜拜一个你看不见的神灵。但是,宗教的存在,起码提醒了我们,有几件事,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1、不再用纯粹势利的眼光来评价他人,也试着不再如此评价自己。

2、不要太过封闭自我,学习去求助,也学习去帮助。试着加入一个相对陌生人的团体,学习与陌生人接触,对人倾诉,也倾听他人。

3、试着从原罪论的角度去理解人们,最重要的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有错误的人,体察自己心中的骄傲。

4、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赎罪日,在这一天,鼓起勇气去向自己感觉负疚的人道歉,给自己一个释放的机会,结果通常都会比想象中的好。

或许你仍然热衷于批判宗教,认为信教者是愚蠢的,有种冲动要把宗教一点一滴、毫不留情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会感觉到快意。可是,当你批判之时,也同时应该看到,宗教在营造团体精神,唤起信众的自我反思,锤炼思想,激发对智慧和美的欣赏方面,都有其上千年实践出的优质方法。

在这个世界上,信教和不信教的人,都有偏执者,他们让世界充满战火,受尽困扰,人们理应有更多的宽容和理性,在完全拒斥宗教信仰和尊敬宗教信仰之间,学会保持某种平衡。把其中美好的、智慧的、动人的部分发扬光大,更好的来慰藉这个残破的世间,所有孤单而痛苦的灵魂。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3-29 00:07 , Processed in 1.99897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