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历史的温度2》:历史背后,有血有肉有真性情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94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的温度》系列图书张玮著中信出版社

2016年,张玮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开始更新历史上的今天,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三个月后,“馒头说”订阅用户突破10万。2017年张玮出版新书《历史的温度1》,上市半年销量即超过10万册,并获亚马逊中国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作家”称号。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珺

“历史上的今天”有取之不尽的话题

张玮曾有着在《解放日报》工作多年的经历,后来开有公众号叫“馒头说”,是想在工作之余,写点东西调剂一下而已。为何叫做“馒头”,因为他曾经养过一条比格犬叫做馒头,后来因病去世,为了纪念馒头,他的所有网名都叫做“馒头”。而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养过狗了。

这样一个内心温良的人,选择写历史,出于兴趣也出于理性的考虑。重新更新公众号后有一个想法:尽快拿到“原创”标签。这就意味着必须连续更新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他估计自己很难坚持更新,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就写“历史上的今天”——这样每天都有取之不尽的话题,不用绞尽脑汁找题目。题材不愁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把历史写得好看。

每一段历史其实都是人的历史

张玮所写的“历史上的今天”受追捧,从内容来说,是因为张玮善于抓住历史上那些事件和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从人性的角度来对史料进行场景化,比如,《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一文中,他写道:“或许,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确实已经被沉重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那么,是否至少,还能保持心中那一份小小的念想?” 在《或许我们长大后,才能读懂他的童话》中他写安徒生:“在我们幼小的时候,他用童话,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成人世界的窗。在我们长大面对真实的社会之后,他又用童话,给我们留下了一道保持初心的门。”

“所有数字和事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张玮如是说。在他看来,每一段历史其实都是人的历史,有血有肉有真性情,这也正是新书《历史的温度》的含义所在。

喜欢把粉丝称为“读者”

有时候碰到吃不准的资料,张玮会如此处理材料:通过其他资料反查对证;判断是否符合逻辑关系和人物性格;如果存疑,则一定会在文中注明这段未经证实;实在存疑有时候干脆弃之不用。这种从主流媒体就养成的严谨态度,让他工作量大增,“写一篇大约1个小时,查证资料需要四五个小时。”但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他的公众号,因为,有历史,有故事,有态度,有原则。

因为时间不够,目前还是自己一个人在打理“馒头说”。所以,他不多接广告,“因为广告要自己写,太耗费时间,不值得。”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想要什么。拒绝了几次风投,因为想生活得更自在一些。

而对于留言的粉丝,只要有空,他都会尽可能地都回复。“你真心对你的读者,你的读者才会真心对你。”

他喜欢把粉丝成为“读者”。这既带有传统媒体的烙印,也是他认为更平等和更温情的称呼。

对话张玮

认真写下去

出书反而相对容易

广州日报:三个月内,“馒头说”订阅用户突破10万,如何做到的?

张玮:有几个标志性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在我做了大概两周后,有1000名左右订阅读者,阅读数大概每篇500左右,我太太在“石榴婆报告”里提了一句我的号,后台就忽然涌进来1万多个读者,他们自称“石榴婆观光打卡团”,跑来留言,表示对石榴婆的支持。第二天就走掉了5000个。因为石榴婆的读者大多数是女生,女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也是正常的。不过,留下来的我还是挺有信心的:只要你没有取关,我就有信心让你留下来。这部分读者是“馒头说”进一步扩散的核心力量。

第二个节点是里约奥运会。我原来就是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游泳又是我的线,所以写了一篇《为什么孙杨总会被别人质疑“服药”?》,这篇文章给“馒头说”带来了4.5万个粉丝。

广州日报:一年内出了两本《历史的温度1》和《历史的温度2》,还会接着出吗?

张玮:之前累积了这么多文章,出两本书的素材是足够的。也有出版社想跟我签约,约定按照某个线来挑选或者写一些文章成书,比如,历史上的女名人啊之类。只要认真写下去,出书反而是相对容易的。

广州日报:有没有考虑做课程之类的知识付费栏目?

张玮:做课程确实是一个趋势,我也在考虑。现在的孩子,如果从小就了解历史,视野也会更为宽阔。而且对写作文也有帮助吧。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不至于写作文举例子的时候来来回回总是那几个人。如果你能在作文里写一段老师都不知道的历史故事,老师可能都会对你刮目相看。

广州日报:你同时也是时尚大号“石榴婆报告”的合伙人、“石榴婆”的丈夫,被称为“石榴婆丈夫”的那段时间,有没有心里酸爽?你的号会借鉴她的经验吗?

张玮:我挺很高兴的啊。她那个号当时也是我运营的。“石榴婆报告”有了点小名气之后,我有时也会被邀请去做一些分享。但渐渐地我发现,进入2016年以后,微信公众号已经变成红海,流量越来越集中在头部上,头部大号的一些经验,中、小号未必能适用。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9 20:42 , Processed in 1.25818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