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娱乐综合] 三人44个奥斯卡提名,这组卡司的新片要看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97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最近的两篇报道
新闻素养和职业操守的话题又被吵上了热门
政府、司法、记者
三者关系又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恰好在大洋彼岸也有一份同样话题的”报纸“
正在横扫各大颁奖礼
这就是拿到了今年奥斯卡
最佳影片提名的
[华盛顿邮报]
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
这三人的奥斯卡提名加起来快50个
不看片都知道这一定是豆瓣8.0+
简直是好莱坞梦想卡司套餐
女主角梅姨还凭借此片
获得了第九十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成功打破自己立下的二十个提名记录
成为奥斯卡历史上获得
二十一个最佳女演员提名的大神
能打败今年梅姨的人只有明年的梅姨
Anyway
这个牛逼阵容演绎的是
上世纪七十年代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事件
1971年,《波士顿邮报》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性报纸,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是一个有野心和抱负的主编,而接管了父亲和丈夫事业的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是报纸的董事长和发行人。
故事随着国防部长的助理泄露的数份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政府秘密档案而展开。这个档案跨越三十余年,经历了四个总统的任期,涵盖了美国政府在越战问题上的掩盖事实蒙蔽人民的丑闻。《纽约时报》在拿到一手资料后立即开始报道,并放在了自家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个报道无疑为美国新闻界甚至美国社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得知丑闻后游行的民众
作为对头的《华盛顿邮报》自然也是焦头烂额,主编本一方面震惊于这样的猛料,另一方面又焦虑于被抢走的头条;而董事长凯不仅仅操心着报社的走向,还要担心如何在全是男性的高层团队里生存。
但随着联邦政府开始对《纽约时报》施加法律禁令,邮报的机会来了。他们抓住这次机会从泄密者那里获得了完整的文件副本,并在本的带领下积极整理发行。
于是影片的高潮开始推进:能不能发行,如何抢先发行,和联邦政府打官司的问题一一摆在众人面前。报社的生死存亡和新闻职业的操守,政府和新闻自由的对抗成了主角们内心角斗的施压点。
▲刚刚获得文件的本和众员工
本和凯作为公司里的核心人物,自然承担起了本片内心戏的重担。
本是一个坚守信念,野心勃勃的人,是推动报社获取资料出版发行的直接动力。显然,报社的报道与否已经不在于盈利,而在于新闻人的素养和国家的民主制度。
在这种社会高度上,本这样的人一定是不遗余力的。即使凯起先并不知情,本也已经做好了发行准备。
凯的形象就复杂很多。
凯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一位董事长。这个多面的人物是梅姨近年来接触的最丰富的角色,角色本身就为梅姨的演技加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女性的地位还是较低的。斯皮尔伯格没有对此进行具体刻画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悄悄带过。
▲当丈夫和各职员热议时,本的妻子在厨房远观
▲男性讨论政事,女性闲聊家常
▲胜诉后被女性迎接的凯
在邮报的男性高层看来,凯虽然是公司的最高领导者,但她不应该也不配有实际权力。所以有凯的镜头常常被各种野心勃勃的男性包围,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她也都被不停挤压。
▲在会议上插不上话的凯
但在女性身份之外,凯和本是一样勇敢、坚守的人。从影片中段开始。凯就从小心翼翼,不自信的女性逐渐转变成了有气场,有胆量的头领人物。在发行的问题上,凯用“let's publish”一句话平息了争论,维护了报社的新闻操守和自由。
这是梅姨自[铁娘子]之后演的又一个领军型女性人物。
不同的是,这个角色更要表现出前后的转变和人物的成长,于是梅姨给人物添加了许多小细节来表现:
▲同意出版后的紧张握拳
▲对于质疑的人,之前之后表情的转变
凯这个角色是本片的精华所在,细节又增加说服力,梅姨的新提名实至名归。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则稳定发挥,依然保持了自己”蝉联奥斯卡影帝“的风采。“正剧风”表演可能缺乏突破,但也绝不平庸。
令人惊喜的是,两张美剧熟面孔出现在了配角列表里:《美恐》里的”香蕉姐“和《风骚律师》里的”索尔“。鲍勃·奥登科克饰演的配角在影片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角色的魅力不亚于两位主角。
不过就剧情本身来说
怎么看都有一种熟悉感
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15年影片
[聚焦]
再看本片的编剧
——丽兹·汉娜和乔希·辛格
后者正是获得第88届奥斯卡
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的电影[聚焦]的编剧
讲的是波士顿环球报调查神职人员性侵孩童事件的故事
乔希·辛格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的采访时表明,[聚焦]和[华盛顿邮报]虽然题材近似,但前者在于群体挖掘,后者在于个体选择。与其说后者是叙事电影不如说是人物电影。确切地说,这是部“美国电影”。
在这样的创作基础上,每一个观影者在看完[华盛顿邮报]都会直接地感受到美式正能量和爱国主义气息·。
职员的坚持代表着媒体人的正义和操守
报社对政府的抗争意味着言论自由和民主
对凯的刻画,又毫不隐讳地显出了女权主义
斯皮尔伯格毫无疑问是爱国的。
从[拯救大兵瑞恩]到[林肯],甚至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慕尼黑惨案],他的电影都以一种斯皮尔伯格式的理想主义发挥出来:一个勇敢的灵魂一边为正义而奋斗,一边抵抗外界的打击。
在[间谍之桥]里,汤姆汉克斯是一个维护宪法,坚守信念的律师;在[华盛顿邮报]里,汤姆汉克斯是一个具有同样立场的新闻人。
▲主人公原型本和凯
本片讲的是过去的事,却为当下的局面发声。
[华盛顿邮报]的制作周期仅用了一年,斯皮尔伯格在看到剧本以后就立刻拍板。新闻自由和女权,是好莱坞以至美国多数人的政治正确,却又被国家元首狂喷的点。
新闻人自己能否坚守立场,坚持真理,也是当代互联网媒体环境下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和考量。
这部电影是拍给美国大众看的,也是拍给自家总统看的,同时也是拍个世界上每一个新闻人看的。
但这样为时局造出的电影有时会显得用力过猛。
在影片还未过半时提出的出版还是不出版的基础命题下,其言论自由、权力制约的美国精神主旨就已经呼之欲出了。还嫌力道不够似的,在结尾处斯皮尔伯格又让女职员接着电话把美国宪法修正案读了一遍。
说教感让[华盛顿邮报]的政治诉求和针对性一目了然。
[聚焦]相比下克制冷静许多。
邮报的故事很正统,观看者看到一半就完全猜得到结尾,但另一部不一样,观众会随着影片推进更身临其境地期待结尾。[聚焦]不带领观众思考,而是客观地引导他们自省。
总体而言,环球报的故事比邮报的故事更胜一筹。
在稍显逊色的主旨和叙事方面的之外,斯皮尔伯格依然是好莱坞模范优等生。
画面的处理,紧凑的衔接,甚至流畅的美国味笑点都增强着本片可看性。
影片还首尾呼应了一把。
▲开头结尾的相同镜头
▲七十年代特色的巨大的印刷设备
▲当时报业工作的盛况
出彩的配角本·巴格迪肯还有这样一个镜头:即将发行的五角大楼文件新刊正在印刷,轰鸣的机器震得桌子乱颤,主人公眉头紧锁。
即使主旨稍显单薄,主旋律奏得响,但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结构紧凑合理,主旨直指人心,就是一部好电影,何况还有黄金卡司飙演技。
斯皮尔伯格风格的政治惊悚片,还是有很强观赏性的。
总之
这是一部针砭时弊的好电影
这些让媒体人眼眶湿润
让每个人自省的新闻题材电影
怎么样都不会嫌多
媒体人的操守是社会的底线
也是保护每个个体的安全线
[华盛顿邮报]的正能量



不仅仅关乎美国的政治
也正是我们国内社会所需要的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2 08:38 , Processed in 2.36994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