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现代文学] 《生死场》(全本)作者:萧红【TXT】

[复制链接]

 成长值: 40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前半部的片断曾于1934年4月至6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文艺》周刊连载。
  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
  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
  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
  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
  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
  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鲁迅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东北的沦陷使得几乎所有的阅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抗日题材作品。
  但是,这样的角度却无法解释年轻的萧红为什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
  当然,激进的女性主义为这一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个角度。
  但是,这亦并不能解释抗日题材在这里的比重。
  而话剧《生死场》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另一种解读的版本:即民族国家的话语与女性身体的交结。
  即在民族国家话语的掩藏之下,关心的是女性身体本身。
  对身体阐释由成业与金枝之间的私会开始。
  在不名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的身体开始变化,同时连带着羞耻、辱骂、焦虑以及恐惧。
  她的相好成业,在得知她有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
  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
  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3 11:30 , Processed in 1.663326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