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是谁让亨利四世神魂颠倒,至死方休?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成长值: 29160

灰铜v1_05绿铜v3_05绿金v1_01绿银v3_05紫铜v1_05绿金v3_04紫银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和她的姐妹》,据说画这幅画的时候,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已经怀孕了,当时这样的手势据说是对母亲的一种祝福。她手上的戒指就是亨利四世给她的结婚戒指,但是直到她死,都一直未能戴上去。

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死后,亨利悲痛地说:
你给我的苦难是无与伦比的,遗憾与自责会一直跟我到坟墓。
天人姿色的贵妇
美丽的金色编发上点缀着数不清的宝石,在其余所有的贵妇人中,如此华丽精致的头型令她分外惹眼。与其光洁美丽的肌肤相比,身上洁白的缎服也黯然失色。她那双美丽动人的眼眸闪闪发光,那明亮的光辉甚至叫人分不清楚是从太阳那儿借来的,还是这颗美丽的天体反射出她眼中的光芒。此外,她还拥有两条惹人怜爱的黑色弯眉、略尖的鼻子、红玉一般的朱唇,以及连打磨得最为上乘的象牙也望尘莫及的白皙脖颈。她双手的肤色仿佛混合了蔷薇与百合的颜色,极富平衡的美感,以至于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才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
一位同时代的宫廷女性如此描述亨利四世的情妇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她的美貌犹如一大朵艳丽夺目的鲜花,装点着16世纪末法国史上的动乱时代。连宫廷中同性的竞争对手都不由得发出如此赞叹,这位名为加布丽埃勒的女性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更不消说在16世纪最后的十年里,她还成功独占了亨利四世全部的宠爱。要知道,这位"多情国王"令人眼花缭乱的情史可是到了足以成为后人谈资的地步。
说到16世纪90年代,亨利三世于1589年遭到暗杀之后,其兄弟亨利·德·纳瓦尔便从区区一个小领地的领主,一跃成为亨利四世继承了王位,又破天荒地从新教改信天主教,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王权。接着,在1598年通过颁布著名的"南特敕令"为新旧两派血雨腥风的斗争画上了休止符,迎来了巩固波旁王朝统治基础的时代。
可以说,纵观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历史,这或许是最富戏剧性的十年。至少,亨利四世的历史伟业几乎就是在这十年里成就的。他既是优秀的军人,同时又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身上更充满了人情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可谓法国历史上极受欢迎的国王之一。
亨利四世
如此看来,加布丽埃勒那"溢满天上光辉"的双眸,该是亲眼见证了这位伟大国王的事迹。她也绝不仅是一位见证人,更屡屡参与、导演了这出历史剧。尽管如此断言多少有些牵强,但确有历史学家极端地认为,亨利四世改变信仰、颁布南特敕令等种种事件全都是加布丽埃勒那洁白的肌肤惹的祸。
加布丽埃勒是拉斐里市市长安东尼·德斯特雷(Antoined'Estrees,1529-1609)之女,她继承了母亲的美貌,从小就被称赞是个美人胚子。不过,她继承的可远不止美貌。加布丽埃勒的母亲年轻时就艳闻不断,尽管婚后消停了不少,但她在48岁时因与一位年轻的侯爵交好而抛弃了家庭。此外,加布丽埃勒的祖母深受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教皇克雷芒六世(Clement VI,1291-1352)、皇帝查理五世的宠爱,而加布丽埃勒则很好地继承了这一血统。不管相信与否,当时的宫事"百晓生"弗朗索瓦·德·巴松皮埃尔(Francois de Bassompierre,1579-1646)在《回忆录》中如此说道:
她早在16岁时就按着母亲的安排,通过埃佩鲁农公爵成为亨利三世的情妇……但国王很快就冷落了她。于是母亲安排她同富裕的金融家扎梅特和其伙伴们交往。接着,又将她交到了德吉兹枢机主教手中,主教与她同居了近一年。再后来,美丽的加布丽埃勒又同朗格维尔公爵、贝尔加尔德公爵交往,并辗转于布吕内、斯特内等附近绅士的身边。最后,贝尔加尔德公爵将她引荐给了亨利四世。
果真如此的话,18岁的加布丽埃勒在遇见亨利四世之前就已"阅男无数"。为了国王的宠爱,加布丽埃勒退回了朗格维尔公爵的情书,约定"互不影响",却长期与贝尔加尔德公爵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例如,有一件传记作者们喜闻乐道的事情:
1592年11月初,当时亨利四世建造圣但尼宫廷(那时巴黎尚不在国王的统治之下),和加布丽埃勒一同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此时,传来了帕尔马公子率兵逼近国境的消息,国王立刻整顿麾下的军队赶往国境。据说为了错开国王,贝尔加尔德公爵趁机潜入了加布丽埃勒的房间。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的话也毫无新意可言。然而,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至少对公爵而言不是什么好事-- 帕尔马公子在交战前突然猝死,于是帕尔马军带着主帅的尸体撤退了。国王仿佛一只忠实的信鸽,立刻回到了加布丽埃勒的身边。这令贝尔加尔德公爵大吃一惊。本打算暂时悠闲地品味恋情欢愉的他,不曾料到国王居然突然折返,脸上的狼狈之情显露无余,而此事自然也引起了敏感的亨利四世的怀疑。某天早晨,不知是故意还是偶然,国王称外出办事,将加布丽埃勒一人留在寝宫,离开了热闹的城镇。一直等待机会的加布丽埃勒立刻让忠实的侍女将贝尔加尔德公爵秘密地请到了自己房内。然而,本应出远门的国王却赶在早上提前回来了。要不是侍女急中生智将贝尔加尔德公爵锁到旁边的小储物室里,这对情人的地下恋情立刻就会暴露。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得知加布丽埃勒还未起床的亨利四世赶紧来到情妇房里待了片刻,肚子很快就饿了,就想吃果酱(亨利四世有在卧室里吃果酱的习惯)。而果酱一直保存在隔壁的小储藏室里。于是国王叫来侍女,命令她打开储藏室。美丽的加布丽埃勒瞬间花容失色,因为这间储藏室并没有其他的出口,要是冒冒失失开门的话,看到的可绝不只是果酱。加布丽埃勒借口说拿着钥匙的侍女去街上办事了,企图让国王打消吃果酱的念头。关于之后发生的事情,《法国国王情史传》(1762年刊行)的作者索帕尔如此叙述道:
……遭到拒绝的国王疑心更重,想要破门而入一探究竟。即使加布丽埃勒夫人以听到响声会引起头痛为理由加以阻止,但一心想消除疑虑的国王竟充耳不闻,继续用脚踹门。贝尔加尔德公爵眼看自己的藏身之所即将暴露,决定铤而走险,逃出逆境。房间里除了窗户之外再无其他出口。最后,公爵选择夺窗而出,跳到了院子里。由于窗户距离地面很高,稍有差池就可能送掉性命。不过蒙上天眷顾,贝尔加尔德公爵竟毫发无伤……
确认贝尔加尔德公爵平安逃走后,侍女装作急忙赶到的样子,打开了小屋的门。而原本忧心忡忡的加布丽埃勒得知恋人平安出逃后,立刻气焰高涨,指责国王怀疑自己。据说为了讨好她,亨利四世只得低三下四地认错。
然而,即便遇上如此险境,加布丽埃勒依然没有停止同贝尔加尔德公爵交往。这位初看之下循规蹈矩的美女,其实相当大胆。话虽如此,在多情这一点上,亨利四世也毫不逊色。尽管有玛格丽特这位正统的王后,他也毫不吝惜对其他众多宫廷贵妇的宠爱。因此,自两人相遇时起,就注定不可能是达芙妮与克罗埃一样的纯爱故事。不过,至少国王亨利四世在这段感情上犹如初恋的少年,向加布丽埃勒献上了炽热的感情。
参观枫丹白露宫时你会看到,如今在古老的石墙上还隐约残存着正中贯穿着一支箭的字母"S"的涂鸦。箭在法语里读作"特雷"。如此一来,S和箭就组成了"德斯特雷"。这个图形无疑代表着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德斯特雷的加布丽埃勒)。国王亨利四世在国政最为多灾多难的时期,信步于枫丹白露的森林中,将爱恋的标志刻在了石头上。
当然,亨利四世也绝非闲来无事。作为新教徒的他多事缠身。由于与天主教同盟为敌,他甚至无法踏足巴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中,强大的西班牙和罗马均与亨利为敌,能略微依靠的就只剩英国了。
为同英国保持联络,就不得不控制诺曼底和英法海峡。然而,作为诺曼底中心城市的鲁昂却敌视亨利。一般而言,先收复鲁昂,随后等待英国的支援乃理所当然之计。
亨利四世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然而,临近发起行动之际,国王却突然改变了目标,命令全军首先攻击沙特尔。经过两个月的进攻,沙特尔终于缴械投降,不过从大局来看,亨利此次的军事行动依然是失败的。尽管当时的沙特尔也属于天主教派,但从军事意义来看,鲁昂显然更为重要。就在国王攻打沙特尔期间,鲁昂抓紧时机强化防备,后来让国王付出了惨痛牺牲的代价。而这场不可理喻的进攻,目的却只是让遭天主教同盟驱逐的前沙特尔市长德思路迪复归而已。这位德思路迪就是加布丽埃勒的叔父。事实上,在包围沙特尔期间,加布丽埃勒一直侍奉在国王左右。或许沙特尔进攻的幕后策划者正是美丽的加布丽埃勒。
加布丽埃勒在历史上起到的最大作用,还是让国王改变了信仰。她不只满足于国王的宠爱,更觊觎着王后的正统宝座。不过,当时亨利四世已有了正妻玛格丽特(通称玛戈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让国王离婚,这个问题相当棘手。阻力最小的方法就是让罗马教皇认可离婚。于是加布丽埃勒开始琢磨起这个远大的计划,第一步需让国王改变信仰,然后离婚,自己就能登上王后的宝座。按春秋笔法来看,法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亨利四世的改宗,也不过是源于情妇那双会说话的美丽眼眸而已。
玛戈皇后
常言道,驱动历史齿轮的是男人,而驱动男人的则是女人。要说当时的法国全被加布丽埃勒的心思牵着鼻子走的话,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不过,16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亨利四世的确开始认真考虑同玛戈王后离婚一事。亨利四世与玛戈王后之间没有孩子,而没有正统继承人一事究竟会引起多大的政治混乱,从亨利四世自身的经历就能知道了。迎娶新王后生下正统王子又何尝不是亨利四世自己的夙愿。
加布丽埃勒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国王的这一心思。她已经同国王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还是男孩。表面看来这些孩子是私生子,但一旦自己成为王后,自然就为孩子的未来打通了道路。确信自己已然完全抓住亨利四世之心的加布丽埃勒虽然醉心于王后之位,但也不蠢。得知国王积极推动教皇厅认可离婚一事时,加布丽埃勒确信自己的愿望即将实现。一位目击者曾讽刺道:"她在宫廷中的举止突然变得庄重起来,仿佛头上已然戴上了王冠一般,上身笔挺,迈着庄严的步子悠然行走。"
然而,实现成为王后的野心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除了亨利四世之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她。第一,教皇克雷芒八世(Clement VIII,1536 -1605)并未轻易承认国王离婚。教皇深知法国宫廷对加布丽埃勒的反感,担心帮助国王和情妇结婚会招来非难。
作为教皇厅的特使,枢机主教亚历山德罗·德·美第奇(后教皇利奥十一世,Leo XI,1535-1605)来到了亨利四世的宫中。他谋划让自己的侄女、美第奇家族的玛丽当上法国王后,因此也是加布丽埃勒的敌人。而辅佐亨利四世的名相、名载史册的财政大臣苏利(Duke of Sully,1560 -1641)同样反对加布丽埃勒成为王后。虽说苏利原本是加布丽埃勒为了扩张自己的宫中势力而推荐的大臣,但他却并未因此阿谀奉承,是一位廉正的政治家。可以说,亨利四世治国有方,全赖苏利的功绩,光凭这一点就足以取得国王的充分信赖。为了讨好加布丽埃勒,国王在国家财政并不丰裕的情况下增加了大量开支,这早就令苏利大感不快,因此他坚决反对加布丽埃勒登上王后的宝座。毕竟,在法国上下连同国王在内都经历贫乏之时,只有她一人仍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甚至还有"全法国只有加布丽埃勒一个富人"的说法。苏利凭借财政家冷静的头脑,认为反正国王都要再婚,那么比起铺张浪费的情妇,不如娶一个嫁妆丰厚的新娘。因此他积极推动同美第奇家族的"交易"。最终,加布丽埃勒可以指望的就只剩国王一人。尽管国王嘴上一直甜言蜜语地讨好她,却见不到半点儿积极的行动,令她终日彷徨于希望与不安之间。
现在看来,加布丽埃勒确实有点儿可怜,因为亨利四世在她尚在世时就明确地同美第奇家族开始了正式"交易",直到她去世都不曾知晓此事,这对加布丽埃勒而言或许是一件好事。
加布丽埃勒·德斯特雷的画像
死亡的降临毫无征兆。关于加布丽埃勒之死,当时的记录中有许多语焉不详之处。比如说,在死前数月,深感不安的加布丽埃勒曾到有名的占卜师那里占卜自己的命运。当时,一位占卜师告诉她,她的一生只会有一次婚姻,而另一位占卜师则预言她可能活不过下一个复活节。听闻此言的加布丽埃勒自然惊恐不已(她已和名为德利昂库尔的贵族结过一次婚),花容失色的她赶紧跑到国王身边。但国王却对此一笑而过,并没有把虚无缥缈的预言放在心上,还承诺只要自己一离婚,就马上迎娶她当王后。据说亨利四世还当场摘下自己的戒指,交给了加布丽埃勒。
然而,这则不详的"预言"与加布丽埃勒后来的命运完全吻合。1599年临近复活节的一天,此前一直同国王待在枫丹白露宫的加布丽埃勒听从国王的忏悔师的忠告回到了巴黎,谨言慎行地度过圣周。到达巴黎的加布丽埃勒和朋友们一起,出席了一位佛罗伦萨银行家的晚餐会。此人名为扎梅特,和国王关系亲密。然而,自那天夜里起,加布丽埃勒就开始剧烈腹痛。
第二天白天,加布丽埃勒的病情略有好转,但一到晚上,剧烈的痉挛又开始发作。遵照本人的意愿,人们将她从扎梅特家转移到了姑妈家里,但病情却越发严重。在奄奄一息时,她写了一封信寄给身处枫丹白露宫的亨利四世,希望他能立刻赶来,但不知为何,这封信最终并未到达国王手中。不止如此,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加布丽埃勒还在忍受痛苦煎熬的时候,枫丹白露宫却迎来了一位通报她已"猝死"的消息的使者。
痉挛的发作又持续了数日。加布丽埃勒的眼眶急剧凹陷,脖颈也扭曲变形,不复昔日模样,嘴唇向左方抽搐,"嘴角几乎垂到了肩上"。很快她就陷入了昏睡。最后,在圣周的最后一天的星期六,即复活节前一天的黎明过世,享年26岁,正当风华正茂之时。
尽管加布丽埃勒已生了三个孩子,肚里正怀着第四个,看上合,如果此事属实的话,实在是过于诡异了。光彩照人的她突然死亡,在当时引发了各种猜疑。这种死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毒杀。但论到究竟是谁下的毒手,则众说纷纭,真相疑云重重。若确为毒杀的话,这件事就极富戏剧性了,然而在查阅了当时的众多记录后,发现也有医学家得出结论,认为这只是普通子痫导致病死而已。总之,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我们应该只满足于这样的事实:一位眼眸中闪耀着上天光辉的美女,于400多年前出生于法国宫廷,而后死亡。
现今保留下来的反映加布丽埃勒美貌的作品有很多,收藏于卢浮宫博物馆的这幅名作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画中人是加布丽埃勒和她的一个姐妹。事实上,当时已完成的临摹作品上都写着她的名字,很多人也确实从右边这位拿着戒指的女性身上看到了加布丽埃勒的影子。此外,从样式上来看,可以确定这幅画是16世纪90年代的作品,因此右边的女性就是加布丽埃勒本人的可能性很大。但因缺乏直接的证据支撑,这个问题也就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无论是为了强调入浴这一传统的官能性而采用的场景设定,还是两位女性大胆的姿势等,亨利四世宫廷中香艳的氛围一览无余。
本文选自日本美术史名家高阶秀尔的代表作品《看名画的眼睛》系列——
【作者介绍】
高阶秀尔
日本西方美术史论名家,1932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致力于为日本民众普及艺术知识。曾任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大原美术馆馆长。2000年因在国民艺术普及上的卓越贡献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2012年获得日本天皇亲自颁发的文化最高奖——日本文化勋章,以表彰他对于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出版有《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看名画的眼睛》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30 20:40 , Processed in 1.18149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