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零距离看故宫修文物:百年修复何时休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26 1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一定看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么,你这么近距离看过故宫修文物吗?

先看这样一组数据,故宫工程总投资:19亿元以上,工程期限:2002年——2020年。是的,故宫每百年要进行一次修复,修复一次需要近20年。

先回顾一下故宫修复的历史——北京故宫,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焕五彩之辉煌,作九重之严密。这是明永乐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在《皇都大一统赋》中对北京故宫的赞语。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的宫殿,故宫已经历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记录着历史的兴衰。

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城,此后,备料和施工持续了13年。准备木料的工匠们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的森林里砍伐巨木,然后顺着当地河道运入长江,顺长江之水漂送到大运河,再经运河北上到北京。这样,大约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建造紫禁城所需的8000万块用砖中用于殿堂铺地的金砖是江苏苏州特产,明政府规定,漕运粮船经过产砖地,必须装载一定数量的砖才能放行。最艰苦的工程是运送台基、台阶、栏杆所需的汉白玉石料必须在冬季进行,因为这时候可以在路上泼水成冰。如果说这些工程还可以用具体数字和时间来描述的话,那么,600多年前10万工匠和数十万劳役同时在故宫数平方公里的建筑工地上铺砖架木、雕石画栋的恢弘场面,则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

这是我从百年故宫旧影中找到的照片。日本投降时的仪式在故宫的部分影像。

故宫作为一组结构严谨的庞大建筑群,需要及时的维护。自明至清,虽经历史兴衰,作为皇城的故宫经多次修复,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添建、改建、重修,遂成今日之规模。但是自清晚以来,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国力衰微,故宫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维护。建国后,上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修,光是垃圾就运走了25万立方米;用这些垃圾,可以从北京到天津修一条6米宽、路基35厘米高的公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故宫破败凄凉的面貌。此后在故宫维护上国家也在不断投入,但国家投入仍不能满足保护故宫的需求。

昨天(5日)的太和殿广场上的施工人员。

图为2018年6月5日的太和殿前的修复与观众进入现状。今天,当你漫步在故宫殿宇之间,感叹它昔日雄伟庄严之余,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在许多光鲜宏伟的殿堂背后,更多的却是经年未修的古建筑————摇摇欲坠的雕梁画栋、褪色脱落的油漆彩绘和积满污垢的汉白玉石,许多甚至已经到了“不救则亡”的地步。因此故宫对游客开放的区域尚不足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紫禁城更多的只是一种阴柔气息。王朝早已经被埋葬,当年皇权的阳刚霸气早已被风霜利剑打磨得荡然无存。在“游人止步”的牌子和紧锁的大门背后,参观者只能透过门缝窥测昔日帝王生活的遗迹。

2018年6月5日太和殿广场施工一角。2005年3月15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复。《大纲》确定大修工程的目标是完整保护和整体维修故宫建筑群,故宫大修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2003年至2008年、2009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20年。预计投资19.52亿元人民币。在沸沸扬扬中,期待已久的故宫大修已经开始了它的漫长历程。这是自1911年故宫修缮后,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首次整体大修。

铁缸也穿上了防护衣。500多年前10万工匠和数十万劳役同时在几十万平方米的建筑工地上铺砖架木、雕石画栋的恢弘场面则是我们的想象力不容易重现的景象。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还保留了一些恢弘的英雄主义气概的年代。

600年的紫禁城,每一百年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如何重现康熙乾隆年代的景象?我们现在一时无法找到对那时景观的描述,但100年前,一个名叫赫德兰的美国人,由于他妻子是宫廷和贵族妇女的内科医生而与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发生联系,又由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关系而得以详细参观了故宫。赫德兰描述的场景是:“不知为什么,在这里你会被你所见到的一切所打动。这里没有华丽的东方色彩,却有一种独特的令人震撼的美,然而这又是一种让你感到十分亲切的美。

如今的修复,我们看到的是在外边的这些土建的施工,其实,最难的是那些彩绘的古画的修复——“慈禧居所之美绝不是语言所能形容的。只有看到墙上的中国500年前绘画大师的杰作,看到康熙、乾隆时代巧夺天工的宫廷瓷器,看到这些专门为皇室烧制的瓷器精心摆在精雕细琢的中式桌子上、托盘上,看到华丽的丝质绣花门帷,看到那些专为皇上、太后们织成的精美绝伦的挂毯,我们才可能体会到慈禧私室的富丽堂皇和优雅尊贵,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我看了三遍《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是围绕着故宫工匠们为了准备大庆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摄制组破例进驻这个全国最为保密、最为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该片历经5年的项目调研,4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

纪录片把工匠精神这件严肃的事讲得细腻、温软且富有人情味。相比更多奇观色彩颇重的纪录片选题,《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亮色,或许就如片中木器修复师说的那样,从“格物”来“致知”:人们用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身。重塑一件件被历史封尘的故宫文物的,来自于一位位文物修复师的气质和品格。它的迷人之处并非惊天动地,理应是细水长流的。该片一部内蕴优裕的纪录片,在一个个对于文物修复师而言的稀松日常里,我们能够看到比修复钟表、青铜器、木器、古琴更多的东西。

故宫大修的另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是:2008年以后的故宫会不会成为像卢浮宫那样和参观者产生越来越近的亲和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艺术宝库?

我们的时代,需要“匠人精神”,那些带着历史痕迹的文物,每一件都有着生命和故事,而人们之所以能重新见到这些精美的物件,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故宫的角落中为我们修修补补。

文物修复师的日常我们也许见不到他们的辛苦与枯燥。但修文物的这个动作,刚好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寓远大于绵巧。第一次近距离观看他们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喜怒哀乐,一丝一毫,都是完整呈现国宝文物的原始状态和修复状态,充分展现出传统中国传承有序的的阶层“工匠”的信仰密码、技术沿袭。

故宫正在进行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我期待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光彩再现。

故宫大事记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北京故宫开始进行为期19年的大修。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3 11:44 , Processed in 1.720274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