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终结“疑古”》再探中国文明起源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2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终结“疑古”》  张国安  人民出版社

  该书聚焦于研究中国早期历史的学术机理、思维方式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问题。

  现代以来,以胡适、顾颉刚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主流学术界打着“疑古”与“科学”的旗号,掀起了狂飙突起的“疑古思潮”,将传世文献中的中国早期历史视为编造的谎言,致使华夏文明及其民族的起源史陷入了灭顶之灾。1992年,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但走出之路极不顺畅,国家也先后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但这些举措却让中外学界议论纷纷,大多认为政治的动机高于学术的价值。

  本书从理论和史实等方面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该书由五部分组成,首先是导论,名为“千古变局中中西学术的碰撞”,从东西方知识结构与学术系统的比较开始,阐发碰撞带来的变化与混乱;上编梳理了顾颉刚胡适由“层累说”论战失败到“史学革命”的大逆转的真实心路;中编论证了“层累”等三说在学术上的荒谬并剖析了它们何以至今仍屹立不倒的原因;下编考释了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中最为难解的两大问题,并运用近现代史学理论结合中国史料特点,论证了传世文献的可靠性,考释了古史体系的可信性;最后得出了综论,缜密论证了现代的“疑古”是中西学术碰撞所导致的思维混乱的结果,将经史混一尤为显例,而这一结果反过来又成为中国学术更加混乱的根源,并全面考察了与之相关的政治、社会、思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指出必须终结“疑古”才能使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进入坦途。

  该书体大思精,结构严谨,视野开阔,观点鲜明,精彩纷呈,论证周详,旁征博引,卓见迭出,例如经史混一的危害、世界“怀疑主义史学”的比较、乾嘉朴学相当于西方近代前期的博学时代、对经史关系的剖析极具见识、经学思维与常识思维的相近以及中国学者普遍缺乏人类学视野是当代学者无法破解“疑古”的要津等都观点都发人所未发。作者张国安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苦心孤诣十八年,潜心研究,获得了这一突破性的重大成就。

  本书的贡献和特点如下:

  一是将中国的传说时代置于人类历史的整体进程中、将中国的“疑古思潮”置于世界学术史的背景中进行对比研究,从全球视野系统梳理、比较中西学术,全面分析了“疑古”的荒谬,中西学术的碰撞导致了非西非中、非经非史、非驴非马的“疑古思潮”,而它只是社会畸形心理的反映,是中国学人对历史文化一种失望、贬低、憎恶、绝望乃至诅咒的价值取向与态度,它的论证前提是“历史可以随意伪造”,这实质是今文经学而非史学。作者指出,不要盲目相信中西兼通的所谓杂交优势,杂交也可能产生怪物、谬种,而优势是建立在辛苦、繁杂的选择后才有的。

  二是作者抉隐发微,针对“疑古”的谬误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批驳,抽丝剥茧、辨析入微,尤其是独家揭露了胡适、顾颉刚等“大师”严重学术不端的秘密,解密了他们以“史学家”的面目、假革命的名义毁灭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诡谲历程,结果将中国现代学术导向了歧途。本书还深度剖析了胡适顾颉刚们的多面性格,揭示了启蒙与新文化运动是要用西方新的价值取代旧的传统价值以改良中国社会,而中国历史的面貌则是一个学术问题。角色错位导致了他们的双重失误,对社会,他们代表学术界;对学术界,他们代表社会的革新者。

  作者强调,他们的许多学术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华夏文明起源史之所以难解,是因为世界学者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运用近代意义的史料批判进行全面研究的,对于史料价值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作者认为,在人文社会领域,谈科学不如谈逻辑,具备起码的形式逻辑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话多半是鸡同鸭讲,交流将很困难。作者以大量的篇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逼出了中国学术要不要讲逻辑的话题,而“疑古”有着极大的逻辑缺陷,如他们说经学就是史学,这就好比说数学是物理学一样的荒谬,然后中国最重要的一门学问——经学就消失了。作者提出真讲逻辑就要放弃“疑古思维”。而整理国故运动的实质是削足适履式给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穿上西式学术的衣帽鞋。

  本书第一次合理、客观地解释了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作者融汇整合中西学理,结合中国史料特点,论证了华夏传世文献及其古史体系的高度可靠性与可信性,并对华夏形成、演变及其优点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成功地把中国可信的历史由3000年上推到5000年,黄帝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初祖,是因为他完成了华夏的第一次大统一。同时对千古视为荒诞无稽的《大荒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大荒经》、《山海经》本是两部书,从而将二者分离,并确定其源自商代大社壁画,这为重新认识传说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这一切说明:不是古人太荒诞,而是我们的视野太狭隘,学者应该充实自己,慎于责古。

  四是在理论方法、思考范围和研究角度方面都有重大创新,融汇中西学理,它层次立体,方法多样,在系统钻研、运用传世文献、中西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等通常史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了综合方法、分析方法、艺术方法以及阐释学方法,利用并整合人类学、神话学、原始宗教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图像学、海洋学等几乎所有涉古学科于一炉,讨论内容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九千年,涉及了相关的所有方面。

  它既是一本论证中国文明起源具有独特而伟大特点的高精尖的研究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向民众普及华夏文明起源知识的大众读物,既深入浅出又有理论高度。为做到雅俗共赏,作者文笔平易,写作语言通俗活泼,机智且不失幽默感,对于艰深的学术问题,在不少地方采用了比喻的方式进行说明和论述,娓娓道来,集专业性、普及性于一体,极具可读性。被视为全面深入阐述中国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和通俗的历史与理论读物。专家学者认为,这部书思想犀利,认识独特,充满真知灼见,是一部向世界学术界展示如何研究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书,对全面、真实认识中国文明的伟大与独特提供了一套研究路径和有效方法,必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产生重大冲击,尤为重要的是将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特色的研究产生全面、深刻、重大的推动作用。专家断言,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所有涉及中国早期文明的学科与现有成果都需要面临这本书重新思考。

  作者简介:

  张国安,198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在北大学报发表学术处女作。1991年以同等学力被北京师范大学破格、特招,后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事中古史研究十余年,代表作《颠覆曹操墓》。近十八年潜心研究传说时代、《大荒经》、近现代学术史及中西学术比较等专题,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5 13:19 , Processed in 0.67556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