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盛夏的翅膀》:远方的翅膀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932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0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得是2016年,有记者深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一个彝族村庄,报道了那里的孩子上学放学都要在悬崖上攀爬几段“天梯”的新闻,让人们了解到了一些民族地区的孩子求学之路有多艰难。十多年前我常在云南的怒江、澜沧江大峡谷一带体验生活,还经常看见人们利用架在大江上的一条溜索,从峡谷一头身轻如燕地荡到对岸,从进城赶集的老妇人到背着书包的孩子,似乎人人都具备特种兵的身手。其实这都是为生活所迫,没有了这条溜索,他们的世界就被大江隔断了一半。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对一些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适龄学童来说,求学之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存在着如影随形的生命风险。那个年代我见到的能考到州县一级师范学校的学生,已经是村子里最聪明最用功的孩子了。我经常想,他们如果生活在城里,有良好的学校环境,考上北大清华应该没有问题吧。

李维是一个来自云南边地彝族村寨的写作者,现在的学历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的博士,业余时间爱好阅读和写作,每天坚持阅读英文版《中国日报》。我们都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我很好奇他是怎样走完自己的求学之路。听说他80年代中期本可以报考中央民族大学,但因为担心家里出不起从云南到北京的路费,只得改上在昆明的云南民族学院。一双解放鞋在大学里穿了四年,走完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路。现在,李维把一本长篇儿童小说《盛夏的翅膀》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可以一窥一个少数民族孩子的求学经历。

李维求学的时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许多汉族地区的孩子都因种种原因而不得不辍学,一个民族地区的孩子要读书有多难,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象。但对李维来说,一定是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盛夏的翅膀》写的是12岁的彝族孩子艾乐在一个夏天要不要再继续读书的故事,应该是带有作者很强的自传色彩。艾乐小学毕业了,成绩优异,小升初理所当然。可艾乐遇到了一个贫穷的山村许多孩子都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母亲身患绝症,无钱医治,艾乐想辍学打工,为母亲治病。这本是一个很凄苦的故事,但在李维的笔下,却无处不散发出美与善,和谐与温暖,就像飘拂在村庄上空的山岚,轻柔迷幻、诗意动人。

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25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了色彩斑斓的各民族文化。李维将艾乐生活的山村设定在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带。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回族等民族相互交融、共生共存。小艾乐出生时母亲没有奶,他吃的不仅是“百家奶”,而是几个民族的乳汁。淳朴的哈尼族小媳妇说:“咱罗泊村,从古到今一只小狗都不会让它饿死,何况一个娃娃呢?我们一人喂他一口,也要把娃娃喂大。”这是一句极具隐喻特色的话,多民族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族别相异却血脉相融,情感相连。就像书中写到的那样:“艾乐这个彝族之家,家里九个人,就有好几个民族。爷爷、阿爹和五个姊妹是彝族,阿妈是哈尼族,大嫂是回族,大姐喜欢的未来的姐夫是白族。”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桥梁。这份爱,在李维的笔下,既有男女之间的爱,更有民族亲情的爱。正如当小艾乐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后,彝族老毕摩召集来白族老祖、回族老阿訇、傣族老贝玛、哈尼老祖,动员大家共同来给艾乐凑学费一样,民族之间的体谅帮扶,在这样一种时刻,正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砥砺与交融而形成的某种生存智慧和民族伦理。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李维通过一个孩子的上学难题给予了最为形象的诠释。

民族村寨里的善,是李维流淌在笔端的一股股清泉,沁人心扉。打鱼的阿爹打到了要产仔的大红鲤鱼,尽管卖了可以解决一点生计,但想到的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不猎怀崽的兽,不捕摆子的鱼”;森林中救下的受伤小鹿,尽管有老板来出大价钱收购,正可换钱交学费,但艾乐一家还是帮它养好伤后放归山林;虽然地处偏远,但彝家人知道,“家有读书人,门上会发光”。小艾乐的汉族小学老师用最为朴素的道理告诉他:“人可以生病,但不能没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对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来说,走出大山是一个很严肃的人生命题,山外的世界就是命运的彼岸,而接受教育,是通向彼岸的唯一道路。有一股善的力量始终在推动着、鼓励着小艾乐走出去,走向遥远的地方,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至于小艾乐从吃几个民族的奶长大,到后来怀揣几个民族的“百家钱”走上求学之路,无不体现出淳朴村庄里的大美和至善。我相信李维就是在这样一个善良如同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泉水无处不在的村庄里长大。听李维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当年他的一个汉族小学老师资助了他80元钱,使他不至于辍学回家。这小小的一笔善款,从此改变了李维的人生,让他终身难忘。因此,李维的童年虽然艰难,甚至充满苦难,但他的童心从未被污染,他的眼睛看到的是人的美好,是村庄的古朴,是民族的和谐。因此他要以这样的一部书来怀念自己的美丽乡愁,来感恩那些扶持他一路前行的人们。

这是一部靠文化回忆来完成的作品。李维将童年的回忆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联系在一起。村庄里的老龙树、龙潭水,村庄外的大山和森林里的动物,都是带有灵性的,都是与人和谐共存的。一个民族地区长大的孩子,他的文化背景就来自于这人神共处的乡土教育,这形成了他的原初世界观,也决定了李维要用儿童文学这一体裁来表现自己的故乡回忆。生活既多彩又淳朴,既艰辛又快乐。人们少有算计,没有争斗,只是用祖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沉默而坚韧地面对生活。这是一个自然之子有温度的写作,是行走到远方的人蓦然回首,发现了往昔的美好与不易,发现了乡愁其实是最好的文学催化剂。将童年的印迹用不老的童心书写出来,既是对养育的故土真情的回馈,也是纾解乡愁的美妙良方。

对城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同龄人在假期里,必须漫山遍野地寻找蘑菇一类的山货,以换取学费;他们也不知道乡村的孩子上学之路有多遥远、多艰险。上学本是每一个适龄孩童自然而然的事,但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孩子,则还需要抗争、奋斗才可赢来读书的机会。小艾乐的翅膀在那个夏天借助村人的善与美,幸运地飞翔起来了,但还有无数孩子的翅膀,无论他是生活在都市还是乡村,也亟待展翅高飞。李维或许想通过这本书把他老师的话告诉孩子们:“你阿妈的远方就是你。”

(《盛夏的翅膀》,李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6 11:27 , Processed in 0.63978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