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心怀野念》: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8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写给心怀野念的人

跳出安全圈,给你的人生多一种可能。

书名: 《心怀野念》

作者: 西门媚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 2017年8月

【作者简介】

西门媚,小说家,著名作家,画家。被列入中国文坛十大zui活跃青年女性作家。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小说创作和专栏写作。出版长篇小说《实习记者》《看不见的河流》,短篇小说集《硬卧车厢》,随笔集《纸锋》《结庐记》《说我爱你》等。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里有一种慢性毒素,中了这种毒的人会渐渐对一切失去渴望,他们机械地生活,内心麻木,没有任何激情与冲动;对一切事物懒于关注,惰于思考。作者西门媚以多年专栏作家之透彻笔力,将生活的话题一一道来。她想把她的作品写给心怀野念的人看,这些人可能是少数,但是存在,存在于不同的群体,只因为一些内心的野念,他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他们生机勃勃,与众不同。

【编辑推荐】

⋆ 中国文坛ZUI活跃专栏作家之一西门媚

——谈谈爱、谈谈社会、谈谈观念与人生

西门媚被誉为中国文坛十大最活跃青年女性作家。多年来在不少读者的心目中自有地位。在这本书里,西门媚与你谈一谈马尔克斯、王小波、罗大佑、林达、多丽丝·莱辛、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等等,这些艺术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谈一下他们作品中的野念与爱。也谈一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困扰和领悟。

⋆ 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能令读者成长的

——学会爱、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人告诉你,这样不现实,别人都不这样。“心怀野念”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社会陈俗和他人眼光里跳出来,不受所谓“阶段”,所谓“现实感”,所谓“年龄”限制。

每一天都是我们余生最年轻的一天。“心怀野念”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为美好生活起而行之吧。

⋆ 西闪特别为本书所绘的10幅插画

——一窥他们的才情与诗意的生活

西闪和西门媚伉俪情深在圈子里是出了名的,两人都是作家兼画家且功力不凡,他们的才华是出了名的,低调也是出了名的。这次,西闪特地为《心怀野念》创作十幅插画作品,他们的才情与诗意的生活,可从中窥探一番。

⋆ 文字古灵刁钻,自在洒脱,字字闪耀着智性的光辉

——不轻浮、不苟且,开辟视野、引人思考

机智、幽默、平实又暗藏机锋的语言开辟视野、引人思考,读罢不禁大呼过瘾。它们是当下的浮世绘,“e时代”的《世说新语》,字字句句,兼具魏晋的俊逸,唐宋之旷达,既有风骨,又有气度。

【读者评价】

她的文字如一把熨斗,熨平心里的波波折折,获得一刻的安心与稳妥。

——豆瓣读者

从前看她的文字,只是单纯地从文字中寻找一种舒适的感觉,而忽略了这些妥贴的文字中传达出的巨大的信息量。这些信息会引导我去看更多的书,开辟更宽的视野;又比如在书中她提到的一些人和事,我心里有不同的看法,有些甚至是与她的看法相对立的,从前我会单纯地接受她的看法或者坚持自己的看法,但现在我会仔细去阅读,去思考——作品会因为不同的读者而产生不同的评价,也会让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能令读者成长的。

——豆瓣读者

她有一篇博客标题是《试问卷帘人》,我觉得她也是一个“卷帘人”,卷起她家窗户上的帘子,让窗外的人也能一起分享她的生活中美好的一切。我可以想象当她卷起帘子时,明媚的阳光在她的身上投射出的光影,是多么动人。

——豆瓣读者

读起来既轻松又引人思考。有时还让我大呼过瘾,比如那篇《除了文艺你别无选择》,简直是给文艺女青年翻案,几乎把我笑喷。在她机智、幽默、平实而又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中,偶尔也会藏着一句小锋利的话:“青春的时候没有燃烧过,等着下一代替你燃烧?成为黄脸婆以后,每天折磨下一代?”

——豆瓣读者

【文摘】

大作家什么时候开始谈论爱情

帕慕克的新长篇《纯真博物馆》才读到一小半的时候,就有了个猜想,这个猜想在书读完后,查了查时间,得到了印证。

先说小说本身。

书是上周开始读的,五百多页,到这周初就已经读完。这个过程中,一直沉浸在书中的情绪里。

那是一种明亮的忧伤。

小说极细腻绵密深沉地叙述着一场爱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追溯主人公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用非常繁复的细节,细致拆分爱情的本来样子,拆分到分子、原子……直至最小。

还不止是爱情的样子,同时也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诗意。帕慕克一直喜欢普鲁斯特,这小说中,他甚至点明了这一点,他以普鲁斯特的方法,向着前辈致意。比如,作者甚至可以描写4000多个烟头,以这些烟头来展现男女主人公,仅就烟头都能写上一章。

作者写这些点滴的生活,有的地方会用一种非常随心所欲的方法,有时可以说是作者在炫技。我从中想到了,这是他获奖之后的自在放肆,不用再考虑批评者和出版商,想怎么写都可以。但也正是这种态度,让他的东西更好了,比以前更加自由。

帕慕克拿一本书来写爱情,这让我想到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写的是一往情深的单恋和追求,一个写的是繁华落尽的真情。虽然外形正好相反,但内里有着很一致的东西。帕慕克说:“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和敬意的一部。”

也因此,我以为,这部爱情小说,大有深意,并不仅止于爱情,他在背后提问的是:“幸福是什么?”

主人公,这个在世俗观点看来,是个非常不幸的人。终日沉溺于儿女情长,远离了同阶层的圈子,日复一日地去已经结婚的恋人家枯坐,跟恋人的父母混在一起,跟他们看电视剧……给恋人的丈夫投资开公司拍电影……所有的一切,只是为了跟恋人近一点,看着她,听听她。当终于七八年熬下来,守得恋人归来,恋人却又死去。但主人公却在临终的时候说:“我非常地幸福。”

如果光是听这个梗概,是无法同意主人公的这个说法的。但仔细读下来,掩卷深思,就能明白,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主人公建设的“纯真博物馆”,是他这些年悉心收集的关于恋人的一切,是他度过的这些仔细的时光。

这些时光,忧伤而明亮,所有的甜蜜都在忧伤中显得更加的珍贵,所有的忧伤也都因希望而变得像宝石一样,可以再三把玩,就像土耳其的细密画一样。

这种仔细的生活,日常生活的诗意,勾勒出一个理想的人的样子。

这就是帕慕克心目中理想的人。

回到我最开始的猜想,我猜想,让我觉得有相似特质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是作家获了诺奖之后的成果。一查,果然,马尔克斯1982年获奖,《霍乱时期的爱情》成书于1985。相仿的是帕慕克的获奖时间是2006年,《纯真博物馆》的成书时间是2008。

我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可以让我做如下的推测:

大作家,尤其是男作家,往往认为写爱情容易流于浅薄,只有在觉得能够不计较别人眼光的时候,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上一部关于爱情的伟大作品。这一部作品里,他就能寄放他对所有男女关系,甚至人类世界的思考。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6 21:39 , Processed in 1.31088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