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河流之声》:河静静流过 人沉默不语

[复制链接]

 成长值: 28730

灰铜v1_05绿铜v3_05绿金v1_01绿银v3_05紫铜v1_05绿金v3_04紫银v2_01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流之声》[西]乔莫·卡夫雷著张雯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河的两岸是人们走过的足迹。如果河流不停歇,两岸也终究无缘交汇。

  西班牙作家乔莫·卡夫雷的作品《河流之声》所讲述的,正是人处在“时间洪流”之中所遭逢的窘迫与遗憾。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指向“当下”——生活陷入危机的女教师蒂娜,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追索当地重要人物埃利奥特的“生平之谜”;另一条线索则关于“过去”——围绕着“真实的”埃利奥特以及那些爱他的与他所爱的人,他们共同在内战年代,经历着种种不安与决断。而即便战争结束、人事已非,种种纠葛却仍未结束。

  从主题的一个侧面看,《河流之声》很像是格雷厄姆·格林会写的那种小说——每个主人公都陷在“道德困境”之中。人总是多事且矛盾的。他有一以贯之的、冷静的信仰和原则,却也会有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灵感与激情。二者并行,人便拥有种种丰富而多彩的故事,可二者一旦交错,困境便不可避免。

  可在身处“当下”的蒂娜眼里,她的生活里既没有信仰,也没有激情。日复一日的惨淡生活,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当她要经历无可避免地衰老凋零时,她最依赖的那个人,却做出了让她最怕,却也在意料之中的事。无奈,她决定追索“一个英雄”的下落,只为了能让自己的苦难与执意,不那么孤单。她渴望真实的生活,哪怕那样意味着要在刀锋之上行走,时时刻刻都有“跌落出局”的危险。

  可在真实中,英雄绝不是“007”那样的人。他的勇敢固然来自本能,但他并不知道这份本能会带给他什么,更何况,他也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发现自己竟有勇气做出与“世道”相反的决定。因而在蒂娜的追索中,那个昔日的英雄埃利奥特,始终都是个平凡的人。因为平凡,他最初是谨小慎微的;可当生活里愈发显眼的暴力冲击着他的原则底线,他便要采取行动了。这并不是出于怎样崇高的“革命”信念或是理想,而仅仅是因为良知尚存,以及生而为人那么一点可以称之为“血性”的冲动。

  作为一部虚构作品,《河流之声》的书写是极具现实性的。它的故事本就基于西班牙近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内战”时期。直到今天,西班牙人自己也无法正常地谈论它。人们找不到谈论它的正确姿态,因为无论是谴责还是歌颂,似乎都自相矛盾。所有的英雄故事都可能出现逆转,所有的恶人,又都与己太过亲近。至于所谓的“理想”、“主义”,在零乱的现实面前,只能是玄而又玄之物。而《河流之声》的故事,则将这段令人困惑的时光充分表现。这样的故事,因为真实而充满纠葛,又因为无从丢弃“现实感”,所有直白的爱恨都只能沉默不语。没有人注定独享光荣,可在唏嘘之中,记忆却成全了每个人的传奇。

  而另一方面,作品的现实性更体现在书写本身。乔莫·卡夫雷执意用加泰罗尼亚语写成这个“加泰罗尼亚故事”,其本身的意图再显然不过。尽管隶属于西班牙,但这一地区自古以来便不那么“西班牙”。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为强调自己的专制统治,佛朗哥政府更是下令禁止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人们使用自己的母语。“西班牙内战之后,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话变成了违法的事……内战中,很多加泰罗尼亚作家踏上流亡之路,一些人甚至因此丢掉了性命……”在一次采访中,身为加泰罗尼亚人的卡夫雷这样说道。专制往往伴随着对文化独特性的打压,但这种“统治技艺”往往是粗暴而可笑的。以“被禁止”的加泰罗尼亚语,完成一部关于记忆与谎言的当代文学经典,《河流之声》本身,便宣告着“文化”的胜利与光荣。

  未来如此,过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们的记忆总是要“顺理成章”的,即便残缺,“脑补”也可以成为选择之一。于是我们才有如此多的故事、纪念和英雄。也许如丘吉尔一般把历史比作“小女孩”,认定它可以“任人打扮”有点夸张,但事实也差不太多。过去无从言说自我,它就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人们努力记得的,只是他们想要记得的样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17 01:34 , Processed in 0.567454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