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成年孤儿》:成年孤儿的成长教育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83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26 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年孤儿》 [美]亚历山大·李维  南海出版公司

  很遗憾,我已经不记得父亲去世的具体日子了。只记得那是个闷热的夏日夜晚,父亲的肚子鼓胀得像个透明的肉皮球。几年之后,我知道我是刻意将这段记忆抹去了,总以为他还活着。可当母亲渐渐老去,我再次感到了死神伸出的双手。我反复被提醒,我快要成为孤儿了。

  《成年孤儿》书腰上的话击中了我,“直到父母离开,我们才真正长大成人。”成长的道路真是漫长啊,终于有人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本书作者亚历山大·李维是美国犹太裔心理医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你会发现书中没有抒情和感伤,而是理智冷静地向你讲述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了解失去双亲的困境、冲出哀痛的泥沼,共同完成“失去父母的这堂课”。勇敢地面对生命繁衍,面对生活,才是本书的精髓。

  父母离世,那么复杂的感受,轻易无法说出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世无常,“向死而生”是生命的常态。当李维在开篇强调父母离世后对人生造成的巨大影响时,我很不以为然,觉得外国人就是矫情,死亡本来就是我们无力回天的事实。可当他写道,“我不再是谁的小孩了”。我才惊觉:我的生命没有出处了,那个被称为“家”的地方被摧毁了……我瞬间潸然泪下,哀伤奔涌而出。

  哀伤的源泉便是那些“该死的”或者“甜蜜的”回忆,而能与你分享这些的只剩你自己了。失亲的人最大的痛苦是孤独。那么,“走出哀伤”就是每个丧亲人的必修课。就像书中派翠西亚·斯高的诗句:“我再也不可能成为任何人的宝贝女儿了。”接受这个现实,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心理过程。李维书中所说的对于亲人死亡事实的“怀疑、回避和拒绝”,我都经历过,甚至以为死了也不错了,至少可以跟父亲一起生活。这是非常幼稚的想法,说明我们还未真正成长。

  丧亲之后,我们终于被迫剪断了家庭的脐带,完成了“不再属于任何人”的身份转换。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无法再与人确认自己的成长细节,成了一个无处连接的孤岛; 我们终于认识寿命,而且学会了为自己的生命倒计时; 我们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主宰生命。当然,有的人选择珍惜余生,有的人却仿佛逃脱桎梏般放纵生命。也就是说,有的人走出了丧亲之痛,有的人一生被羁绊其中。

  李维提醒读者:“父母持续介入我们的生活,或许对我们有所助益,但也可能产生问题。”他认为绝大部分人的一生里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成人生活三个阶段:双亲健在,只有父亲或母亲在世,双亲离世”,而很多人生问题,都发生在这三个阶段之后,还有些是父母在世时遗留的问题。一位患者说过,“父母过世时,就好像下雨天没带伞一样。” 不经历风雨,怎可见彩虹,这大抵是“长大成人”的奥义。

  李维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失去父母”的课。跟他一起,我们尽情地哀伤,却也在哀伤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件事:我们长大了。如何学习生命的价值,令我想起了胡文辉写过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爱不在乎忘记”。只要爱在心里,便不会随着肉体而消逝,反而可以转化为对抗死亡的动力。这便是亚历山大·李维教给我们的有关“成年孤儿”的真谛。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0 19:08 , Processed in 1.736763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