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4|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窗边的小豆豆》:每个孩子都应该成长在巴学园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6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7-6-23 19:32 编辑


《窗边的小豆豆》 [日] 黑柳彻子 著 南海出版公司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根据自身的童年经历,创作了《窗边的小豆豆》这部儿童文学经典。该书在1981年首次问世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出版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目前该书已被译成33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被无数人阅读。其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据悉,该书英文版仅日本国内销量就达70余万册,史无前例。

  《窗边的小豆豆》简体中文版自2003年引入国内至今,销量已突破1000万册,从2003年至今,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并入选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喜爱和认可。

  这本书究竟有什么魔力?为什么能在问世的36年间,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读者的一致青睐?它又为当前中国的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范本和启示呢?在小豆豆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者们又有了怎样的自省呢?

  “因性施教,顺势育人”:明白孩子的需求,顺应天性发展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刚刚上小学的小豆豆因为过于顽皮,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被之前的学校开除退学,在母亲的帮助下,来到由小林宗作先生开办的巴学园。在巴学园,全校只有五十几个学生,在电车里上课;每天中午吃从家里带来的“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午餐;老师会带孩子们去河边散步,学习大自然中的知识;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身体完整还是残缺,都提倡脱掉泳衣在水里嬉戏,自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音乐课上,孩子们和着韵律律动身体,感受自由的身心;巴学园的孩子们没有统一的服装,小林校长提倡所有人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因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遵从本心,放心地玩耍。

  书中的巴学园不仅成为中国小读者们心向往之的天堂,也成为热心教育的人们研究和学习的范本。2003年,《窗边的小豆豆》在中国推出后,国内教育研究者和从业者研究了巴学园的教育模式,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将该书纳入学生教材等方式,在师生间讨论、探究了如下问题: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会尊重他人,并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如何让学生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保持好奇?

  事实上,2003年的中国和1981年的日本在教育领域有很多共通点,战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后,开始着手教育改革,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小学逐渐取缔应试教育,开始实施相对宽松的教育模式,但书中所写的因性施教、解放天性的教育尚未完全普及。而在中国,继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之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但在2003年,素质教育推行的效果并不显著。《窗边的小豆豆》的引入,无疑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书中的小豆豆从前一所学校被退学,原因是老师们认为她“扰乱秩序”,天性“顽劣”。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只看到结果,而不追寻原因,因而在老师们看来,招呼路边的艺人、反复开合书桌的抽屉等举动无疑是“不规矩”的,甚至是“怪异”的。

  来到巴学园的小豆豆,因为母亲的用心呵护,并不知道自己因为过于顽皮而被开除。小林校长也经常把“真是一个好孩子”挂在嘴边。教育往往从赏识和肯定开始,这些在巴学园自由成长的孩子们并没有被灌输过多的规矩,没有被刻意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扔果皮纸屑”,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早早就知道“尽量不要妨碍别人”,在外出郊游时不大吵大嚷。因为当他们被同样对待时,早已经把这些观念深植于心。尊重来自于被尊重,当一个孩子知道别人的尊重给自己带来的安心与快乐,就会同样对待别人。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小林校长的平等对待,他没有将孩子当做“低人一等”的存在,也没有低估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思想。

  从第一天进入巴学园,和小林校长见面,小豆豆就喜欢上了他,因为“从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当小豆豆不小心把心爱的钱包掉入学校的厕所,为了找到钱包,她用舀子把里面的污物舀出来,堆在旁边的地上。校长经过时,只像朋友一样说了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小豆豆非常开心和满足,是因为“校长先生对我做的事没有生气,很信任我,把我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这便是教育中尊重的意义所在——把孩子当做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而不是因其弱小、情绪波动而阻止他们的探索,命令他们停止,或者干脆大包大揽,剥夺他们尝试的机会。

  尊重,除了平等对待和信任以外,还有顺应其天性。《窗边的小豆豆》中,学生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课开始学习;和着韵律操的节奏和韵律,自由律动身体,感受音乐。

  一直以来,小林校长所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使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素质不被周围的大人们损害,让这些难得的素质得以发扬光大。”“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减弱吧?”为了抵抗现代教育的偏颇和对孩子身心的损伤,小林先生创建了巴学园。所谓“巴”,就是类似于八卦阴阳图的图案,“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儿童的成长,不单单源自成人的塑造和需求,而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身的兴趣和天性,去完成自己。这种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家所追寻和讨论的对象。儿童的天性——卢梭称之为“自然教育”,福禄贝尔称之为“上帝的力量”,蒙台梭利视其为“内在教师”。在孩子的第一生活场所,即家庭中,更要做到“因性施教,顺势育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教育即育人,育人这一任务,不仅繁复,且任重而道远。在小豆豆的妈妈黑柳朝女士所著的《小豆豆与我》一书里,她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完全没有想过特意交给他们什么”。在《窗边的小豆豆》中,黑柳彻子也写道,自己淘气钻铁丝网篱笆不小心把衣服弄破了,母亲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觉得:“对大人来说,这么做根本没什么趣儿,只会让人很累。但小孩子就可以玩得这么高兴,真令人羡慕。”将孩子视作上天恩赐的宝物,怀抱着同理心和关爱培育他们长大成人,甚至将他们视作是自己的老师,共同学习和成长。或许是《窗边的小豆豆》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事。

  反观国内,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教育多以“实用”和“高效”为主要目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判断标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竞争愈发激烈,学生大多处于被选择的地位,为了进入相对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需要不考取更高的分数。招生人数的连年激增也使得学校管理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学习知识成了填鸭式的负担。但迫于教育公平,又必须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因而难在普遍范围内做到因性施教、顺势育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窗边的小豆豆》为热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和担负子女养育责任的年轻父母,提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典范。

  保护好奇心,还原人之本:不将成人世界加持在孩子身上

  《窗边的小豆豆》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孩子们认为巴学园应该有自己的校歌,热爱音乐的小林校长就谱写了一曲,但孩子们纷纷觉得歌太过简单了,“孩子们不肯接受这首校歌。先生看上去有点遗憾,但并没有生气,只是用黑板擦把校歌擦掉了”。这个小细节充分体现了小林先生在听取孩子们的意见时,并没有将自己看做高高在上的人。看似只是擦去而已,实则却非常难办到。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面前维护师者的权威和尊严至关重要,殊不知,很多时候在维护这份权威的同时,就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窗边的小豆豆》中写:“小孩子不管看上去有多么小,对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绝对能够听懂的。”正如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一句感慨:“孩子们不会忘记的。”

  游泳池中鼓励大家不穿泳衣,“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让孩子消除对自己身体的耻感;吃饭时鼓励孩子们当众讲话;为患侏儒症的高桥君设计一场运动会,让他得第一名,增强他的自信心;不管执教资格,请农民做老师教孩子们种庄稼;不请父母到学校,而是和学生直接解决问题;在巴学园外,美国是日本的敌国,很多学校取消了英语课,而在巴学园内,美国学生却和大家一样上课、学习、做朋友。不把成人世界的美丑、善恶、等级、阶层、国籍、战争、歧视、处事规则加持在孩子身上,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对世界最初的关怀,将人还原为人本身,不夹带任何附加的、装饰的、欲念的成分,是《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打动全世界读者的重要原因。

  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也就是小豆豆的故事发生时,正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日本昭和前期,军国主义教育盛行以致猖獗。在思想上,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虔心诚意、效忠天皇”。国民教育强调以皇国精神为基础,陶冶人格,涵养德性,培养学生成为受军国主义调度的“忠国良民”。为了解决校舍不足、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日本教育当局规定用考试成绩划分学生,决定是否升入下面的学校。很多日本学生迫于升学压力,精神紧张、身体疲劳,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自杀率飙升。

  1945年,由小林宗作先生创建于1937年的巴学园最终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18年后的1963年,小林校长也与世长辞。尽管巴学园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却为孩子们种下孕育爱和希望的种子,使得他们逃避了因政治而变形扭曲的学校教育,从残酷的竞争压力中脱身出来,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了宝贵而持久的记忆。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这是小林校长笃信的教育方针,也是他终生践行的教育理念。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评论《窗边的小豆豆》时写道:“我们很少在意我们和这个世界在孩子们心里留下的反应,巴学园采取的教育方式,恰恰是没有什么模式的,它不会把你塑造成某种类型,而是希望你最大地发挥自己。它和一切的风俗习惯乃至教育方式都是格格不入的,但它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天性能发挥到什么程度,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度强调知识,而忽视社会和心理上的启蒙教育。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者Scott Rozelle在中国偏远地区开设了一项农村教育项目,深入探寻中国农村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Rozelle表示:“就财富而言,中国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但是孩子却成了这种成功的牺牲品。中国的发展确实很快,他们在教学资源和师资上投入了很多金钱,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人性因素。”

  所谓人性教育,首先,是将生命教育囊括进首要的教育内容,将学生视作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然后才是学习者,让学生学会顾及植物、动物和他人的生命。其次,是生死教育,让孩子能够正视生死,学会面对死亡和衰老;然后是生存教育,在掌握生活常识的基础上,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最后,是失败教育,学会以平常心看待成败。

  近年来,一些突发事件揭示出我国家庭和学校教育在人性教育方面的缺失,值得警醒。2016年1月14日,江苏泰州统考时,泰兴济川中学一名三十六岁的吴姓女教师在监考中猝死,在场的初中学生目睹了吴老师最后的挣扎和呻吟,却因“专注考试”和“无知”,没有做出反应。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1月至4月,济南发生6起中小学生坠楼事件,大多与受到批评想不开有关。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学生自杀、杀人案件,都折射出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以及人性教育的缺失。

  《窗边的小豆豆》诞生三十余年间,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完善。由于条件受限,巴学园的教育方法可以模仿,却很难大规模复制。尽管如此,如果能够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层面,从家长和学校老师的个体出发,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或许可以弥补制度上的漏洞,补充过往人性教育的缺失和不足。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在属于自己的巴学园,自由,天真,烂漫。

  正如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3-29 17:49 , Processed in 0.556566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