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头版》: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消失了,会带来什么后果?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92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2007年,《纽约时报》搬入曼哈顿中城西边的一幢摩天大楼里。大楼的玻璃表面包覆着热敏硅酸盐管道,该楼占地两个街区,是大街小巷的交汇处。而这里,便是一个多世纪前以此报命名的广场所在地。该报原来的新闻编辑室虽然外观优雅,颇具法式风情,却是个浪漫外衣包裹下的拥塞空间,里面桌面凌乱,走道狭窄,地毯污渍斑斑。

在新总部,技术与环境的改善之处俯拾皆是,比如,可以通过全自动设备调节百叶窗的角度,来遮挡从西边照入格子间的炙人的阳光。

大堂里,十来个小电子管屏放映着从该报档案中挑选出的摘录语句,由一名艺术家和一名统计学家设计而成。这些词组在屏幕上一拥而上,片刻便消失了,随之而来是新的一批。这场展览名为“活字印刷”,旨在向该报的传统致敬,方式极富创意。

通风良好的新总部代表了透明与轻灵这一对理念。大楼原是——现在也是——一种宣言:《纽约时报》正在褪去守旧报业公司的外壳,宣称自己是现代媒体舞台上一家自信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玩家。

近几年,新闻产业风云变幻,经济颓靡,《纽约时报》公司似乎并没有鹤立鸡群,而是颤颤巍巍。根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分析,该报母公司的负债状况简直一团糟。于是,《纽约时报》公司向墨西哥的亿万富翁兼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借了2.5亿美元。该公司同时也签署了所谓的“售后回租”协定——全新大楼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售出,用以支付新房东租用费。《纽约时报》公司保留于2019年以2.5亿美元的价格买回房产的权利。

倘若《纽约时报》不是新闻业的中坚力量,这一切将仅仅沦为低迷经济状态下又一例令人震惊的企业界事件。新闻业发展较好的日子里,《纽约时报》确实为美国推行民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些年来,该报揭露了由联邦政府操控的一个大型搭线窃听项目,记录了对次贷市场的解密。尽管有些评论家批评该报未能问责当地或自由党政治家,但它在报道关于纽约最近两位州长以及纽约最具势力的国会议员——所有民主党人——的绯闻事件时不屈不挠。

同时,新技术为新闻业带来了新形式,《纽约时报》也对此表示欢迎。采用音频、视频与图画的形式后,在线报道只会更加丰富。

然而,新闻报道越来越被视为商品,成为又一条可以经过各种渠道的信息流。愿意购买《纽约时报》与其他纸质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同时事实也证明,读者不愿意为了阅读大众口味的在线新闻支付可观金额。相比纸媒,商家愿意支付给电子媒体的广告费少之又少。

2011年3月,《纽约时报》公司做出响应,对经常在该报网站或其他电子客户端如iPad上阅读文章及特写的读者收取费用。

《纽约时报》这样做是在融商业经营与公众服务为一体的特殊行业里努力维持其领先的美国榜样作用。虽然经济严重衰退,该报记者仍时不时要冒着遭到法律惩处的危险,甚至是让自己身处险境。《纽约时报》记者戴维·罗德曾遭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囚禁七个月。摄影师若昂·席尔瓦在坎大哈踩中地雷后失去了双腿。2011年初,利比亚发生暴动,《纽约时报》的一些记者被利比亚当局囚禁数日,遭到毒打与侵犯。

《纽约时报》面临的困境,也同样困扰着国内各地服务大小团体的新闻机构。数十年来,服务于大众福祉能得到巨大收益,如今这场联姻正在瓦解。

2009年初,我做了一场思维实验:如果一座城市的基本新闻来源就这么消失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早晨,深处此时金融危机的深渊中,我来到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哈特福德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一座位于繁荣之州的贫穷之城,它不仅是州首府所在地,全美最大企业中的三家也位于这里。

当地主要日报《哈特福德新闻报》(Hartford Courant)1764年创刊时为周报,是全美持续发行的最古老的报纸。到了2009年,该报已遭受数轮裁员,受损严重,尽管并没有立马停刊的危险,这个想法本身已经让员工集体感到恐惧了。

州议会大厦那里,当地一名经验丰富的电视记者说:“就算《哈特福德新闻报》已大不如前,也没有其他任何渠道能像它一样提供如此多的新闻。”《哈特福德新闻报》政治新闻资深记者马克·帕茨尼尔卡斯(Mark Pazniokas)提醒人们,失去这份报纸,将意味着这儿的人都会失去一份共同的归属感。“如果每个人都在从数十甚至数百个不同来源获得新闻,人们就会缺乏一个共同的参照物——我不是在煽情——而这个参照物正是民主与群体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批全新的国家级新闻势力已然涌现。有一些负责特定领域: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管体育,政治网(Politico)负责赛马政治,福克斯新闻频道(Fox News)与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推出由意识形态操控、稍微带点新闻报道色彩的脱口秀,彭博社(Bloomberg)大多推送商业金融的发展状况(其整体新闻报道水平都挺令人惊艳)。

其余的,则是美国媒体舞台上或相对较新、或新近产生影响的成员了,如英国广播电台(BBC),以及《经济学人》《卫报》《赫芬顿邮报》和《周刊》。

在喜爱操控的新东家鲁伯特·默多克领导下,《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美顶级金融刊物,报道重点及故事形态有所转变,旨在向《纽约时报》“全国领先的大众刊物”之名发起挑战。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多年来,其报道领域及读者群体在广度及深度方面均得以发展。

然而,能与《纽约时报》的远大志向相提并论的其他国家级刊物还是寥寥。国家电视网夜间新闻的观众已经大幅度减少,企业报道也很罕见。《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时代周刊》虽然都能推出发人深省的报道,却由于财政紧缩,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缩小报道幅度。数以千万计的美国人每月仍依赖纸质与网上的《纽约时报》阅读优雅机智、颇有见地的文字,观赏美丽动人或痛苦萦绕的摄影作品。

同时,《纽约时报》也不缺少批评者,有些人似乎当众求其灭亡。该报已经判断失误多次,由此侵犯的读者信条与信仰各异,肤色不同,意识形态也多种多样。在美国领导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开始前,《纽约时报》报道称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它还因为过于轻信谣言,在头版大范围报道杜克大学几名长曲棍球队员遭强奸指控,但后来他们被证明是无罪的。

《纽约时报》不能再妄自尊大地立于纷争之上了,这本身就不可行。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具有实时性,又无处不在,这样一来,读者、博主、消息提供者、竞争对手都能向该报的报道发起挑战,甚至予以回击。

正在该报前景看似低迷的时期,电影制片人安德鲁·罗西会见了《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兼记者戴维·卡尔。不过,那天采访卡尔谈的是网络2.0项目。

卡尔用他那标志性的庄重嗓音讲述了诸如“四方形”之类地理定位服务的兴起,也谈到了克里斯·迪克森的“直觉”网站,他认为这样利用口味与喜好做决策弊端重重。然而,对话总是会回到传统媒体在这一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纽约时报》幽深的编辑室横跨三层,由红色台阶相连,就像消防车上喷涂的那种,用来做影片背景好像再理想不过了。于是,当安德鲁听卡尔说话时,他就在想,还不如拍一部关于《纽约时报》的电影呢。盖伊·塔利斯1969年的畅销书《王国与权力》记录了该公司取得历史性收益的时代,那时的《纽约时报》是“地球存在的必要见证”,我们设想着可否以同样的方式记录转型时期的它。

“去和我的老板们谈。”卡尔告诉安德鲁。(他事后承认,这是他能想到让安德鲁放弃的最礼貌的说法。)

在和《纽约时报》的编辑和记者交流、开会六个月后,项目才亮起绿灯。不过事后看来,《纽约时报》之所以愿意敞开大门,可能是因为执行主编比尔·凯勒与安德鲁开上述会议时说的一句话:“我以我们的记者为傲,我希望这个世界能见见他们。”

制片人团队由戴维·卡尔带领。他才华横溢,不敬神明而魅力十足。拍完的影片《头版:〈纽约时报〉生命中的一年》(Page One:A Year in the Life of The New York Times)透过卡尔口中所谓的媒体桌这一“锁眼”——记者接到的任务是报道自身所处的景况不佳的行业,偶尔还得报道自家报社——探索了该报的生存状况、任务及成就。

电影制片人安德鲁·罗西和凯特·诺瓦克获得极大特权深入《纽约时报》内部,目睹了这份杰出的报纸与经济大背景、自身财务问题和新闻本身的搏斗。近期历史中,该报从未遭受如此威胁。同时,随着试图与《纽约时报》的雄心抗衡的新闻组织越来越少,该报在报道战争、当地腐败、环境大灾难和金融诈骗的混乱局面等问题时,地位也从未如此重要。

《头版》一书以这部电影作为出发点,在本书的文章中,读者会遇到的作者有卡尔,有报道2010年维基解密电报事件的《纽约时报》首席记者,有《纽约时报》最早期的博主、前《纽约时报》记者,也有努力破解《纽约时报》对待维基解密事件方式的含义的新闻学学者。本书也在考虑记者所面临的更为普遍的问题,援引了全美该领域的重要思想家、从业人员及革新者的意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华盛顿、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从太平洋西北部,绵延到大西洋。本书也反映出许多记者非常渴望抓住科技创新给予的机会,打破新闻界的陈规。

本书将利用电影《头版》的能量,使读者一窥美国新闻编辑室的当下与未来。它不仅谈焦虑,更富激情。正如我们的一位作者所述,这故事真是太带劲了。

这个地方虽然有很多人类身上的局限,却很庄严

本文作者:戴维·卡尔《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兼记者

当电影制片人安德鲁·罗西第一次来和我说要做一部影片以反映主流媒体面对的风云变幻,尤其是想以《纽约时报》为案例跟踪报道媒体桌时,我差点笑出声。“这地方就像一家保险公司,一群发福的中年人坐在格子间里,塞着耳机敲打键盘。你不可能在这里拍出什么影片。”

但是,我错了。《头版》让我钦佩,原因有很多,感受最强烈的是导演安德鲁选择了平淡无华的视觉环境,将毫无戏剧性的活动——记者们收集事实,为了追寻真理,或至少为了写出一篇报道以摆脱编辑的催稿——拍成了一部影片。

他的影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明白一份报纸要如何运作。14个月来,他就坐在那儿,瞪大眼睛,盯着我或是其他媒体圈的人。摄像机准备就绪,一直在等待事情发生。事情确实发生了。在我们四处晃荡,策略失败,报道平庸时,他从我们的工作中找到了一个英雄主义式的故事。

《纽约时报》只是一份报纸,并不能治疗癌症,或是我们国家意识上存在的顽疾。不过,它也是一种魔术戏法。

每天各种各样的数据朝记者袭来,记者追踪信息,打包、安放,写成一篇连贯的报道,接着发给编辑,以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的等级次序分类排好。

在运行的意义上说,这非常像目睹一辆马力十足的机车沿着歪七扭八的老路狂奔。不知道为什么,这车从来不会出轨。落在家家户户门口的报纸真的是协商后的产物,在有限空间与无限新闻间妥协,在永不停歇的新闻与必须运转的印刷机间平衡,在追求完美的心与确保必须出成果间协调。

这个地方虽然有很多人类身上的局限,却很庄严,但这份庄严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并不总是显而易见。人类常常是在过上了最幸运的生活后还不知足。哪怕你正在一家大型新闻公司工作,这家公司会拼尽全力争取每一条重要新闻,你也不再留意,更不知感恩。

在《纽约时报》里,有很多聪明人做着非凡的事,但是每份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就只是工作了。格子间、老板、备忘录和协议都一样,这些是美国工作生活的寻常部分。结果你开始埋怨咖啡、工作时间、编辑,再过段时间,开始抱怨工作本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越感,哪怕在这样一个新闻如此重要的场所中,也会开始逐渐褪去。

然后,你去哪里旅行一趟,不再受困于格子间、为每份工作都有的日常琐事所累,真正开始读这倒霉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能力才完全显露出来,有时还会让你激动得喘不过气。

我在《纽约时报》的十年学到的东西如下:这个环境和身处其间的人们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会将你托起,成为更好的人、更强的记者、更棒的作家。一次又一次,你可能深陷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物理时间与空间都限制着你,然而这个机构的力量会拾起你,扔过目标线。

编辑们通常会挥一挥魔杖,要你报道无法报道之事,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交稿,然而,第二天,稿子就在眼前,在报纸的四条边之间闪耀光辉。魔杖永远都有魔力,有时带来的结果光彩夺目。

《头版》以报道媒体产业的《纽约时报》为案例,通过捕捉记者的工作过程窥探新闻业的衰落,所以观众是通过这样的视角观赏影片的,角度虽有趣,却也狭小局促。人们不会看见身处阿富汗的克里斯·奇弗斯在深夜背上背包,朝着某条危险可怕的小巷前行,或是带着相机的泰勒·希克斯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飞奔。影片没有拍出格雷琴·摩根森用一整个礼拜的时间来确认一个事实,只为了能让华尔街某个傲慢可憎的交易公司承担责任。威利·拉什伯姆(Willie Rashbaum)出发去斯塔滕岛参加某陆军军士的告别会,目的只是要和消息来源搞好关系,身旁也没有摄像机跟着。而当其他新闻公司大多对海地没有兴趣了,德博拉·桑塔格(Deborah Sontag)却回到那里,基本是在孤军奋战。

有些人的工作不那么具有戏剧性,却同样重要,他们需要确定最后的文稿,保证读者看到的故事是真实的。没有人会拍一部关于琼·奥尼尔或瑞秋·萨尔茨的影片。这两位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字编辑,工作介绍里不会出现他们每天如何在我和别人的原稿中追寻并修正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他们以及坐在他们身边的人,可以说是让《纽约时报》之所以成为《纽约时报》的功臣。至于让网站上的“灰小姐”起舞的编辑与制作人,也同样如此。例如朱莉·布鲁姆,她是一名文化版编辑,名字很少出现在报纸上,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是——恕我这样说——一名“时报人”。每月在我们网站驻足的四千万人,以及近来愿意出钱阅读我们电子版内容的读者,其实也都仰赖他们的工作而不自知。

有时,一些人得了奖,或是被人发现他的工作内容,人们就会关注一下。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沉浸在《纽约时报》的好文章里,并不会去想这篇报道的产生过程。

而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状态。《纽约时报》的记者是有特权的,他们的老板在想方设法经营,使优秀报道成为可能,而并非为了经营去写报道。只要事件够重要,无论是要奔赴当地还是需要更多时间,得到的答复永远是没问题。现在依旧如此。

最重要的是,《纽约时报》新闻编辑室1 100名员工所拥有的实力,使这里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精英记者聚集地之一。如果你在《纽约时报》找不到比你聪明,或是能帮你以全新的方式将问题想透彻的人,那就是你找得还不够仔细。

在关于新闻业的影片中,你不大会看到编辑有多重要。《头版》将这一点直接纳入其中:记者带着半生不熟的粗略想法游荡到编辑身边,编辑要么是采取新闻业的“心肺复苏”使之改头换面,成为某种实在的东西,要么就是端起一支枪,将想法就地击毙。

毕竟,如今新闻在以电子般的速度运作,所有已知的想法轻击一下鼠标就能得到,《纽约时报》的真正价值又是什么呢?这份报纸之所以重要,恰恰在于人们不是一旦有了某个随意的想法,就点击发送,或是在网络上看到流动小新闻里有一条还不错,就用推特点个赞。

根据信息达尔文理论,头版讨论会真是一项异常不合时宜的活动,可事实证明,这也是将一套信息整合成有用且易于理解的东西,再啪嗒一下扔到你家门前最好的方式之一。没错,《纽约时报》在网络新闻空间里步履维艰——我们和未来的报料人一样喜爱网络独家——然而,正是将事情翻来覆去地思考,以及哪怕在高速的网络时代也要洞察并挑战文字背后隐藏的假设,才让《纽约时报》在信息已是商品的时代拥有额外价值。

围观这一切,场面不一定总那么好看,但是出来的东西,或许会让观者印象深刻。

影片中我最爱的桥段之一是恰好放到一半的时候。布莱恩·斯泰尔特正在努力写一篇关于维基解密的报道,交稿时间已经非常近了。他的(同时也是我的)编辑布鲁斯·海德拉姆问他有没有把稿件发过去,布莱恩表示他已经发了,但我们都能看见他还在键盘上十指飞舞地打着什么。这时,他立马转向镜头,说:“他骗人。”布鲁斯是这间屋子里最搞笑的人之一,这里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

此刻,你已大致明白我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了。布莱恩想让这篇报道非比寻常,他的编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布鲁斯还希望这篇文章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时,所有的事实都已经被确认过。他们的目标表面上看来是相互冲突的,事实却是:他们都在非常用心地写出好东西。

【书籍信息】

书名:《头版:<纽约时报>内部解密与新闻业的未来》

著者:[美]戴维·福尔肯弗里克(David Folkenflik)编

译者:赵奕

页数:216页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定价:39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纽约时报》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权威媒体,本书讲述了该报“头版”新闻诞生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访背后的运作、媒体资金的获取渠道等,内容精彩翔实。

作者戴维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著名记者,曾四度获得美国新闻俱乐部亚瑟·罗斯奖,并担任福克斯新闻《奥莱利要素》、MSNBC《凯斯倒计时》等多个著名节目的媒体评论员。在本书中,他汇集了《洛杉矶时报》《卫报》主编等多位业内权威人士的精彩见解。

◆内容简介

《纽约时报》是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权威媒体,本书讲述了该报“头版”新闻诞生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涉及采访背后的运作、媒体资金的获取渠道、与其他新媒体的合作模式、新闻的成形过程等。并由此串联起一些深刻影响新闻业格局的大事件,比如维基解密的出现、全球各地聚合网的发展,对其进行了深刻解析。

同时,面对当下新媒体变革的时代背景,《纽约时报》应对困境的方式也颇具示范意义,由此探讨了传统媒体如何主动应对新的变化,如何在“越新越好”的诉求中坚守对新闻的分析、过滤和深度,而新媒体又应如何发展,以持续做出优质新闻。

作者戴维是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资深记者,在本书中,他汇集了《洛杉矶时报》《卫报》主编等多位业内权威人士的精彩见解。

◆作者简介

戴维·福尔肯弗里克(David Folkenflik),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著名记者。其报道见于NPR电台《时事纵观》(All Things Considered)、《晨间新闻》(Morning Edition)、《国事谈》(Talk of the Nation)等多档新闻节目。他凭借出色的报道,曾四度获得美国新闻俱乐部亚瑟·罗斯奖(Auther Rowse Award)。并担任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可靠消息来源》(Reliable Sources)、美国广播公司(ABC)《晚间连线》(Nightline)、福克斯新闻(FOX)《奥莱利要素》(O'Reilly Factor)、MSNBC《凯斯倒计时》(Countdown with Keith Olbermann)等多档著名节目的媒体评论员。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7 04:53 , Processed in 2.380973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