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如何参观美术馆》专业指导让你不再“瞎逛”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641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2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参观美术馆》专业指导让你不再“瞎逛”



  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改造,

  一份亲切幽默的参观指南,

  尤伦斯馆长田霏宇、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应时作序推荐!

  美术馆只有“专业人士”才去?

  艺术品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美术馆里应该保持安静,不能与其他人攀谈?

  看展应该大致浏览,尽量多看?

  小孩子不懂艺术?

  ……

  忘掉以上对于美术馆和艺术的陈腐偏见吧

  我们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比你想象得更近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32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有趣兼具实用性,是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

  你将会了解到以下内容:

  如何欣赏空无一人的风景画?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极简、内容晦涩的艺术品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判断艺术品的好坏?美术馆警卫会给你怎样的启发?如何看待裸体艺术?……

  带上这本小书,美术馆不再高冷!

  作者简介

  约翰·艾迪玛(Johan Idema,1973—)是一名艺术顾问、作家。在艺术界以热情洋溢,锐意创新闻名。专长于创新理念的发展、企业规划、创新管理和艺术咨询。2009年出版《超越黑盒子与白立方》(Beyond Black Box and White Tube),针对博物馆和剧院建筑提出崭新思考方式。2011年出版《到现场去!重新思考古典音乐现场演出》(Present!——Rethinking Live Classical Music),探讨如何让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更令人兴奋、更接地气。他是世界各地美术馆的常客,于2014年获得创新文艺奖。

  编辑推荐

  如果你对艺术世界默默向往,却总觉得美术馆令人敬而远之

  如果你看着传说中的艺术名作脑中总是若干个黑人问号但你真的很想看懂

  那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的

  ★ 以行走全世界各大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从普通参观者的角度提出32条有趣兼具实用的小贴士,告诉你进入美术馆之后该如何行动才会收获最大

  ★ 谁说艺术无须解释?谁说艺术品只能在白墙上展示?谁说艺术品绝对不能触摸和拍照?谁说熊孩子不懂艺术?颠覆你对美术馆的刻板认知,是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

  ★ 精装、篇幅短小、图文并茂、轻薄便于携带,可随身携带,随时翻阅

  ★ 最末附有NOTE,可随时随地记下脑中想法

  媒体评论

  “艾迪玛对我们提出的挑战,并非是要我们赞同他的看法,而是希望我们重塑自己的观点。毕竟,提出正确的问题,要比给出清晰的答案更能给人以启迪。”——荷兰国家博物馆馆长 维姆·派波斯(Wilm Pijbes)

  作为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本书中尝试回答的那个问题:我该如何参观美术馆呢?接下来的书页里,会为你提供各种各样的策略,有些注重思想性,有些偏向实用性,有些则完全就是好玩。不过,虽然参观者们常常会期待能有一种全面的指南,像魔术般地改变自己参观美术馆的经历,让它变成一趟完美的艺术之旅,但事实是,这样的指南根本不存在。美术馆参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我们每个人为它带去了什么,我们身处那独特的艺术空间时会发生什么,以及最终,我们在与艺术邂逅之后,会从中收获什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

  书中,作者艾迪玛先生以32则隽永轻盈的随笔探讨了与参观美术馆相关的诸多方面,涉及如何认识美术馆、观众在美术馆的学习行为和其他活动、怎样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美术馆的学习情境等专业而现实的话题。顺便提一句,本书中文译笔流畅自如,非常给力。我祝愿这本小册子成为您亲近艺术、体验美术馆的有益助手。不要急,慢慢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杨应时

  前言:别瞎逛了,开始行动

  如果不是因 为“白立方 ”(white cube)这个概念,我也不会写这本书。所以你很有必要先对它了解一二。

  “白立方”这个词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那种宽敞、干净、没有色彩—— 因而很纯粹——的白色空间,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场所。在白立方里,只有你和艺术作品静默独处,中间没有任何阻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白立方本身竟成了目的,给了美术馆方和艺术家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借口。结果,白立方的包围开始让人感到隔绝,它的干净让人觉得好像消过毒,进入美术馆也总让人感觉好像进了实验室一样。白立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反而开始代表一种呈现艺术的方式。这种转变对美术馆参观体验造成的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你可能觉得,现在都快过去五十年了,情况应该有所变化才是。美术馆的专业人士会说,看看那些新建或翻修过的美术馆就知道了,多壮观啊。他们说得对:有些白立方现在装了窗户,有些则炫耀它们精彩绝伦的建筑风格。然而,美术馆为我们“奉上”它们的艺术作品时,遵 循的那些老规矩却没有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自身从各个方面都在不断革新——变 得更加多样化、更复杂,也比从前更怪诞荒唐了——但是展示艺术的方式,仍然是以前那种 单调乏味的极简抽象派艺术风格。难怪著名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会把白立方描述为“干净整洁到毫无生气”,且“老派刻板到令人担忧”。而且,更糟糕的是,白立方现在似乎被视为了展示艺术的唯一方式。

  从作品晃悠到作品

  过分的纯粹伤害了美术馆。艺术要产生意义,必须和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并不是说艺术应该在像被轰炸过似的破破烂烂的地方欣赏,”艺术批评家杰瑞·萨尔茨(Jerry Saltz)公允地评价道,“而是说除了白立方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方式来呈现艺术,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表现方式上。”但矛盾的是,大多数美术馆那种宁静、一丝不苟的气氛,并不适合解说或阐释艺术品的内涵。通过讲解背景故事、交谈、表演、开派对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可美术馆洁净的墙壁和安静的环境,会令这些行为显得不合时宜。然而,要想让观众在美术馆里感到更自在和舒服,可能正需要这样的引导。

  大多数专业人士或艺术发烧友对白立方信心十足。他们相信,这能让人们在艺术面前的举止得体。然而,太多去美术馆参观的人却不敢苟同。他们进了美术馆,希望或者期待的是一次不虚此行的经历。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在进去之后,从作品晃悠到作品,只在每件艺术品前停留个十秒二十秒。有人兴致盎然,却也有人疲惫不堪。再观察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许多观众开始迷惘、不知所措、变得困惑,甚至开始有些厌倦。“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注意到,“艺术机构向我们呈现艺术的方式,让我们很难真正地同作品产生联系。”

  你可以自己做主

  美术馆是我们认识艺术的重要场所。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教你如何吸收艺术的好书,却没有一本书告诉你如何以对自己最有益的方式,合理利用美术馆?接触艺术品对我们大有裨益,甚至会对你有所启发。但可别误以为仅仅到了美术馆,站在伟大的艺术品面前思考一下,你的艺术体验就理所当然地很有意义了。要想真正有所收获,你需要通过理解作品,被作品感动,才能与艺术之间产生一种更私密的联系。对我们很多人而言,这个火花不会自己点燃。 虽然你会期待美术馆能在你欣赏时帮到你,但是白立方的规矩却常常适得其反,妨碍了你拥 有一段有意义的参观体验。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 18:35 | 只看该作者
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改造?参观个美术馆都要条条框框,算不算僵化思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0 11:34 , Processed in 1.094602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