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22|回复: 0
收起左侧

化痰奇穴+神奇之药话竹沥

[复制链接]

灰铜v1_01

发表于 2014-4-1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痰多不要怕,此处有真法 药物:甘草 穴位:右侧丰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百病皆因痰作祟,祛痰就找丰隆穴 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
       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体内有痰引起的失眠除了可以用上面的外敷方法以外,还可以用温病名方——温胆汤来治疗。
       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所以,如果您失眠并伴有皮肤泛黄的症状,最好试试由温胆汤制成的中成药温胆片。
       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有两个穴位经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
       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
       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这个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
       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肾为生痰之本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汤头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又如何理解呢?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临床上,健旺脾阳的同时,常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那么,如何来辨脾生之痰呢?此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故古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如《万病回春》卷四言:“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
       名词释意: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病证名。痰嗽之一。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导致生痰的脏腑很多例如,脾、肺、肾,都可以,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也就是肺为贮痰之器什么意思。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一说。
       打通肺经和大肠经
       气顺人通畅——打通肺经和大肠经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肺经和大肠经形如一对古代夫妻,同住大肠家屋内。男为肺主外,女为大肠主内。男人在外面干活敛钱,女人在家主持家务。肺吸收新鲜空气送回家,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把家打理干净。
       肺经循行路线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把钱袋交大肠,使大肠花钱有气有量,及时清理垃圾,搞好家务。
       把邪气“请”出去,肺脏才能平平安安——打通肺经的具体办法:
       1.揉中府肺俞,止咳又润肺
       肺经从体内行至肩膀头出,起于中府云门两穴。若点揉二穴很疼,必有邪客,可用一个大真空罐在此拔罐。一罐两穴,便可引出入侵之外邪。
       罐斑通红,为热;罐斑黑紫,为寒;皮肤出泡,为湿。
       如果咳嗽初期,马上刺激点揉中府肺俞(或者拔个真空罐5分钟),立马止咳。我用此方法治疗俺老公一热伤风感冒就咳嗽的毛病,屡试不爽。
       2.常搓手腕,清涕自消
       肺喜温,怕寒凉。而手腕处皮薄,如果这里长期沾凉受冻,老来必定肺气伤损(对心也不好)。尤其是中医寸口把脉处,为要害之口。
       当您身体突然感到寒凉时,清涕流下,此时看看自己的手脖子(还有后脖子)是不是在外晾着呢?这时,您可以马上搓手腕寸口至发热,就会感觉后脖子发热,清涕即止,便可避免一次感冒啦!
       3.着急上火引起的咳嗽咋办——少商穴帮您忙
       中医说,四肢体远端,刺络处理,可泄热去火。肺经手指尖上的少商穴,特别适合放血,可泄肺热。
       一次,我有点着急上火,再加上咳嗽,当时手无寸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指甲,在左手的少商穴上狠劲点下,钻心的疼啊!我咬牙坚持1分钟,等痛劲过了,又对着少商(垂直刚才的横线,十字交叉)点了一次。最后疼得手都麻木了,但是身体感觉好多了,晚饭喝碗粥入睡,次日相安无事。
       健康小提示:
       1.肺反应在脸上的部位为双眉之间。这块区域要是发红、发青、有斑、长痘,祸首均为肺内藏邪。如鼓痘、发红(伴燥咳),提示肺经有热?发暗、发青,提示肺经受寒。
       2.肺还主声(但根在肾)。声音低微,为肺气虚;声音嘶哑失音,为风寒束肺。
       肠道一通,浑身轻松——打通大肠经的具体办法:
       1.上臂偏粗、下牙龈肿痛的人,大肠经可能有堵
       在食指尖上的商阳穴处刺络放血,可泄大肠内热,效果极其明显。我亲身体验过多次,觉得比吃药泻火更为安全(减少药物伤害)。
       沿食指向上,就是合谷穴了。中医说,头面合谷收。意思是说,合谷能祛除头面部之疾患(但不是唯一的)。大肠经还穿越下牙龈,若下牙龈肿痛,或嘴角边爱起痘痘的,皆可考虑为大肠内热有余,应敲打或按揉大肠经。
       若上臂偏粗,尤其臂、手五里一带很痛的,说明此段瘀堵,需逐个揉开或拔罐。
       有时手五里还可替代足三里用。一次,同学小燕上针灸课,突然胃部疼痛难忍,不能低头弯腰下揉足三里,她就按胳膊的手五里,很疼,但揉了两分钟后,胃部疼痛逐渐缓解。
       2.每天摇肩膀,大便润而滑
       大肠经在肩膀后穿过,若大便干燥,几日不下,属于大肠经里有热火。这时要常揉此处的肩、臂两穴,力度要重(肩膀肉厚),可借用周围的物件去顶着摇动肩膀,对泄火有益处。一般在肩膀线上能找到痛点,一次揉2~3分钟,或用真空罐请出邪气更好。
       3.管好脖子段的大肠经,嗓子不疼不痒
       这里有两个穴位,扶突天鼎,都在脖子外侧。嗓子疼者可试着慢慢揉几分钟,把这两穴的瘀堵处化开,嗓子疼便可缓解。
       老百姓常说的上火,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有人走嗓子,有人走眼睛,有人走气管,有人走鼻子。其实,这都说明一点,身体内某条经络长期瘀堵了,所以人一上火,身体不能正常化解,就会冒出体外,表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我曾经特别爱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口渴是家常便饭。疏通经络后,几乎不再发生了。我老公爱牙疼,通过这两年的经络调理,现在也很少闹牙疼啦。
       4.鼻子爱鼓包,揉通迎香
       大肠经沿两侧嘴角向上,到鼻翼处迎香穴与胃经汇合(古人聪明,最后还是把胃肠归为一家)。这块地带如果爱鼓包,多为大肠经里热火大(当然胃经也脱不了干系)。那么,您就要仔细揉通整条大肠经,从根本上去火吧。
       身体上各个部位都有许多不同的经络经过,当您身体有不适时,就可逐一在经络上试验。方法是:先仔细找痛点,然后对图看痛点是在哪条经络上,从而发现是哪条经络瘀堵作怪;然后,您再在该经络线上进一步查找痛点,一并揉开,疼重则加罐。那么,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身体就会平平安安了。
       健康小提示:
       1.大肠虚寒,多表现为肠鸣、腹痛、泄泻、肩部麻木等。
       2.大肠实热,经络所过之处,多见红、肿、热、痛、出血、干燥、牙龈肿痛、鼻出血、大便秘结、肠液干枯等。心火旺,肝郁气滞,肺阴虚,湿热蕴脾,脾肺痰湿,心气虚,心血虚,肾阴虚,肺气虚,脾气虚,怎么调理?疏肝养血 逍遥丸不错 ,去了肝火 血养足了 心火会慢慢消散 心血也足了 柏子养心丸;
       肾阴虚 导致肾不能纳火,肝火就旺,要肝肾同养 补肾阴的药六味地黄丸
       至于肺部和脾的调理 经验不足啊
       建议:1 心情舒畅 (很关键 直接影响 心 肝 脾)
       2 饮食 清淡点 早 中午 别吃太多(晚上: 少吃 ,多喝些绿豆、 黑豆汤 青菜叶,少主食 )
       3 按摩经络 自身导引为主 适当运动
       补充:喝茶不错哦 泡点枸杞,菊花茶啦 各式各样的茶 对症下药 起到很好调理作用
       中医不单讲治病,更主要讲身体的气血经络运化平和;咋眼一看,你病比较多,实际是人体各脏腑相互联系所导致的;有病不可怕,慢慢来,要有耐心, 健康在向你招手哦!
       神奇之药话竹沥
       淡竹和青杆竹的新鲜茎,经火烤所沥出的淡黄色澄清汁液即为竹沥,乃一寻常之物。其性寒味甘,临床上一般作为清热化痰之用,此人人皆知。但是治疗败血症和严重性感染者少为人知,而且一般人很少想到用鲜竹沥一药。­
       2006年5月,一于姓妇女经人介绍找到我,说请我出个诊到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看一个重症病人,她说是外阴癌。我说这病恐怕看不了,她说,别人都说你中医看得好,西医现在没办法,撵着出院,你就给看一看吧。盛情难却,只得硬着头皮跟她去了。­
       到了医院,在重症监护室看到病人,系一老年妇女,约七十多岁,高个白胖,处于半昏迷状态,其女儿为我介绍了病况,两次外阴手术,现经过植皮外观巳愈合,但腹腔内感染,少腹胀大,靠近腹股沟处有一小口,经查看,溃口不红肿,但稍一动就从里往外流脓,最近每天都要排出一小碗脓液,西医给予大量进口抗生素乃控制不住,曰:癌细胞巳扩散,无法救治,动员家属叫病人出院。我仔细做了检查,外阴部刀口缝合都很好,仅是腹腔内严重感染,发烧流脓不止,脉象略为小滑,舌质干红,苔白厚,呼吸缓慢,痰多,旁边的呼吸机紧忙活,神志半清醒,虽说问话不能答,但从眼神能看出来,明白我所说的话。吃饭喝水能喂进去。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只要控制住感染,人就有希望。此时我已心里有底了,根据我的结验,我觉得采取补气清热化痰排脓就可以,脓也是痰嘛。首先我就想到了鲜竹沥,用其清热化痰一举两得。­
       随即处方;生黄芪120g­当归15g­高丽参30g­桔梗15g­生薏米100g­鲜竹沥20mL一支规格的,每次10支(一日四次)­共三付药,水煎服。第二天,其女儿打电话告之,现已不烧了,伤口脓明显少了,人也有点精神了,简单的问话能答。我说有门了,只要不拉稀,除其它中药外照服,加大鲜竹沥的量,二个小时一次,每次100毫升,一天五次。结果,一周后,肚子里的脓排干净了,半月后,伤口愈合,一个月后出院了。­
       记得,当时医院的大夫问小于,你婆婆吃的什么中药竟然能把溃烂之癌控制住,小于说:除了人参黄芪外,王大夫就让我们天天喂鲜竹沥口服液,西医非常纳闷,鲜竹沥不是治咳嗽吐痰的么?真是不可思议。该病人出院后,又生存了三年,去年因外阴癌转移而去世。如果当时不是鲜竹沥控制住感染就不可能有其后的三年生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有人要问,你怎么能想到用鲜竹沥口服液治重度感染呢?实话告诉大家,这并不是我的发明,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厚积薄发,平时脑子里就装了大量的名医医案,临床上只要碰上同样的病人或类似的病人就可以套用,照猫画虎。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就是十年前学习四川巳故名老中医江尔逊的经验。­
       江老在《豁痰丸抢救痰热伤津危证的体会》一文中反复谈到用鲜竹沥治疗重症感染的神奇作用,尤其是治疗一位涂姓青年妇女,因急性阑尾炎穿孔导致全腹膜炎,高烧40C,阴道流脓性分泌物一案,经用豁痰丸加大量鲜竹沥治愈,对我印象极为深刻。以致以后我在临床中反复单独大量地验证其清热化痰解毒的作用,基本上不用参加其它清热解毒药,照样收到佳效。从上述案中也可以看到未加银花连翘野菊花之类的效果。­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学中医不需要读太多的理论书,也不需要迷信辩证施治那一套,只要做到三个一百就行了。即熟记一百种药(烂熟),一百个名方,一百个经典医案。兵不在多在于精。一百种药即可独当大任,也可随证加减;一百个方子,同理即可单独用,也可多方联合,组成上千上万;一百个医案就是具体模式,光有抽象的理论没有形象具体的案例是很难认证看病的。我临床多年得窍于脑子里装了大量病案,不会辩证时或遇到疑难病时就想类似病案,照猫画虎一打一个准。­
       跑题了,言归正传。在平时治疗小儿痰多气管或肺部感染不能喝中药的,就开一种鲜竹沥口服液令其多喝,大人亦然,每每收药到病除之效。各位同道不妨一试神奇妙药鲜竹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18 15:46 , Processed in 0.91162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