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樊小纯新书《不存在的照片》多角度呈现“观看与回忆”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83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存在的照片》   樊小纯   重庆出版社
  “念诵最古老的一句话,直至那一句话也消失。我们真正描摹的,是散落在时间里的消息。”知性才女樊小纯,在出版《不必交谈的时刻》之后,蛰伏两年,推出新作,她的新书《不存在的照片》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新书仍由知名平面设计师孙晓曦装帧设计,全书内页采用180g的特种纸,模拟相册的概念,以呈现照片的方式置放文字,插配由樊小纯写作本书时同期创作的摄影与绘画作为插页图片,呼应观看与回忆的母题。翻开书,有如翻开一本沉甸甸的相册,内中铺陈的,是图像冲破物质之后的姿势与光晕。
  这一次,樊小纯的写作,关乎记忆的交付,以及仪式的实践。这是樊小纯首次尝试虚构创作,在书中,樊小纯是讲述者W,也是倾听者R,她以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讲述24张照片的隐喻,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有读者评论说,感觉这本书,是上一本《不必交谈的时刻》的思考领域的延伸和扩展。这样的评论,应该说是准确的,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樊小纯的写作,有着鲜明的樊小纯特色。

跨界融合是樊小纯新书《不存在的照片》的鲜明特色
  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樊小纯在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做编导,入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攻读社会纪录片硕士,毕业后做独立纪录片导演,写作、绘画,到德国学习德语,考入同济大学读哲学博士,如此的经历,加上樊小纯超大的阅读量和广泛的涉猎范围,使得樊小纯在新书中讲述“观看”这一主题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地借助摄影、音乐、绘画、电影、科技、建筑、哲学、文学等话题切入或展开。可以说,跨界融合是樊小纯新书《不存在的照片》的鲜明特色,读者也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点,日前,在朝阳大悦城单向空间举办的樊小纯新书北京读者见面会上,一位喜爱摄影和哲学的建筑系大三学生和樊小纯对话,称樊小纯在她心中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也正是由于跨界融合,樊小纯的新书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人士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知名摄影师王轶庶,知名音乐人李泉、梁翘柏,演员伊能静、王佳佳,复旦大学教授、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金牌策划人吴梦知,资深电视节目制作人龙丹妮、马昊,X玖少年团伍嘉成、彭楚粤, 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这些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在樊小纯的新书中找到了共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马读书栏目主持人小马哥看过樊小纯新书,也给年轻人建议:读樊小纯的书,并不能让你从中直接获得饭后茶余的谈资,但会增加你的内心的敏感和思辨,这会让你走得更远。
  在《不必交谈的时刻》中,樊小纯说,“对事物的感知力上,人分为两种,敏感的人和不敏感的人,这两种人看到的,不是同一个世界。”樊小纯无疑属于内心极其敏感的一类,她总能以她独特的视角,观看到我们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世界,龙丹妮评价说,“她的文字,总是给人一些比较清冷,比较独,比较客观的一种思考,而这种思考的角度总是有她特别的魅力。”在新书《不存在的照片》中,樊小纯化身一位资深摄影师W,以她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借助摄影师之口,借由24个关于观看的寓言,向人们展示她所观察到的独特的世界。同时,樊小纯还是受托接收摄影师遗留下来的24封书信的朋友R,这位R在书中几乎是隐形的,但讲述者的所携带的情感,分明又是樊小纯自己。这样的讲述像是一种平行世界中的念诵与商量,而读者可以做自己,也可以选择成为那位神秘的摄影师,或者是隐身的收件人。无论从什么角度,读樊小纯的《不存在的照片》,你都能接受到樊小纯的细腻,也能增加自己内心的敏感,并从摄影师的讲述中,观照自己的人生。中国有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也许是樊小纯将24封信设置为W留给R的24封“遗书”的用意。一个人走了,就是一个世界走了,他写下这些照片,为了让你再次看见。樊小纯借由W说,“我们记录,就是在保持。保持一个没有见过的永恒。”“但当我进一步翻看过往的照片时,我试着去归纳自己的经验。我们记录捕获我们的东西,是因为我们想重复这个时刻。这是一种意义的重复,也是对流逝的每一秒的克服。更进一步说,重新观看是为了救赎。因为过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未完成的,都是失败的、堕落的。救赎的本质是颠覆时间的形式。时间并不均匀,也不是无差别的。在弥赛亚到来之前,时间是静止的还是不断推进的?没有人知道答案。 这是为什么Record是 Re+cord。Cord是与心脏有关的词根。记录,是为了在心脏上再敲击一下。”
  记录,是为了在心脏上再敲击一下。这一次,樊小纯把她的记录,化为24张虚拟的照片,等待能读懂它们的人,在看见它们时,心脏被敲击的那一下。
  [《不存在的照片》内容简介]
  当 R 收到一个包裹的时候,她知道 W 死了。
  获悉与发生,大多是错位的。这很常见。但这一次是 W 的死。
  很多年前 W 对R说过,他不知道在他离开世界的时候,把他多年拍摄积累的底片交给谁。他至少可以信任R。
  他曾说,在他死后,他的遗嘱执行人会寄出这些底片,R 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收到它们。
  R 打开包裹的盒子。没有一张底片,只有二十四封信。二十四封随手写在一百多张卡片上的信。
  这二十四封信里,叙述了二十四个概念,关于他的记忆、盼望、困惑、妄想,关于他永远不能实现的、只能在脑海中完成的观看。
  《不存在的照片》是樊小纯写作的一本虚构书信集,整本书的视角被分裂成了讲述者与隐藏的倾听者,但最终都拢归于作者本身的叙述。信件的一隐一显的两位主角去看世间万物,通过摄影、绘画、建筑、文学所关涉的场景,来讲述世界的景观——秩序下的自我与他者。
  [编辑推荐]
  1。樊小纯,记忆的交付,给影像观看者的24封信。
  2。“我们空出那个位置,去描摹散落在时间里的消息。”知性才女樊小纯,蛰伏两年,再出新作。她把照片拓扑成文字,以书的形式展陈,这个嵌套命运本身可以看做对观看的重新定义,它既属于视觉,它又不属于视觉。如果把它摆 在不同的地方,书店、书房或者任何触手可及的位置,它的内容似乎也会随之改变,甚或,同样的词语再次流过,你也不会与相同的感受重逢。诗的道路与哲学的道路在这些不曾存在的照片里等待成为从未存在过的阡陌。
  3。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创造出一些虚构的意象城市。樊小纯在《不存在的照片》中,写了24张意象化的照片。从复旦到上海电视台再到纽约、柏林,樊小纯的创作经验与阅读经验,以书信的形式,浓缩在这本《不存在的照片》中。虚构的外壳,非虚构的内容物,24张不存在的照片,24种一个人接近图像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关乎仪式的实践,或者说,记忆的交付。它一方面可以存有某种蓄势待发,另一方面,由于象征性的预见而让时间悬停。它不期待传递任何信息,它只留白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媒体/名人评论]
  未经作者同意,我把它归类为 film noir novel (作者應該不太愿意把自己作品归类)。小说的开端弥漫着冷战时期的 nothing can be trusted 的色彩:首字母代替名字,不存在的底片,死亡的假设——一切都那么的缺乏线索。底片可能是指某些黑白颠倒的变天大秘密,需要我们把24篇举重若轻的故事解码才能找到答案。不过,或许没有秘密,只是作者跟我们开一个黑色的文字玩笑。——梁翘柏(音乐人)
  创作者樊小纯带来了一本奇特的书,24封虚拟的摄影人书信像电影的每秒24帧,思绪深远又闪烁不定,金句迭出,我惊讶于小纯对影像的思考之沉郁和广泛。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充满了蒙太奇与闪回,却又是温润和安静的。——王轶庶(摄影家)
  小纯的阅读生活围绕着某种虔敬,读起来有种理性的距离感,但这并非她意志的全部。她的诗、画和影像作品亦是某个预言的组成。而我,只是更欣赏她仿佛无尽的潜藏和可能。 ——李泉(音乐人)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0 08:18 , Processed in 0.93904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