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这个遥远记忆中的古城——布哈拉,还需你亲自探索

[复制链接]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6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楼主| 发表于 2018-3-20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哈拉,博弈与离散
苏联统治时期,布哈拉被划分进乌兹别克斯坦,成为残存人们遥远记忆中的古城。苏联解体后,布哈拉再次恢复本色,世人重新想起这座丝路上曾经最为繁荣之一的城市。论起布哈拉的地位,当年成吉思汗深知其重要,屈尊亲征,而直到近代,这里仍是英俄两国互相扼制和博弈的碰撞地带。2018年1月1日起,乌兹别克斯坦开始简化中国赴乌旅游的签证手续,不妨就将这个交融着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伊朗、英国血泪情仇的十字路口,作为进入这座中亚古国的钥匙。
  • 布哈拉历史
公元前6世纪
作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2世纪
贸易开始逐渐繁荣
892年~999年
波斯萨曼王朝首都,开始在世界崭露头角
11~12世纪
突厥喀喇汗王朝治理下
1220年
成吉思汗以他独特的方式征服布哈拉
1370年
突厥贵族帖木儿推翻蒙古人统治,建立帖木儿帝国统治
16世纪
布哈拉汗国首都,超越撒马尔罕成为当地贸易中心
1942年
在苏联统治下,划入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还是乌兹别克?
我漫步在布哈拉迷宫般的小巷中。这座中世纪的老城,像活化石一样,至今有人居住。那些石灰色的房子,有的经过翻修,有的已经破败。紧紧关闭的雕花木门,像沉默不语的嘴巴,却偶尔从门缝中透出杯盘声和低语声。我不时看到一些穿着花色长袍,戴着头巾的女人,或是头戴羊皮帽子的男人。他们的五官难掩伊朗人种的特色,让我想起布哈拉也是一座塔吉克人占多数的城市。
然而,人们的身份认同是模糊而游移的。他们说塔吉克语,但与塔吉克斯坦无关。长久以来,布哈拉人的身份认同完全建立在这座城邦的基础上。他们是生活在布哈拉的,说塔吉克语的人——在斯大林划分民族与国界前,这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一片水池边,我找了一个长椅坐下来。这里是Lyabi-Haus,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水池周边”。它的中心是一座蓄水池塘,建于1620年,曾是布哈拉最主要的饮用水来源。水池周围遍植着桑树,树荫下是人声鼎沸的露天茶馆。


我记得,其中一位老人面容庄严,穿着苏联时代的军服,上面挂满奖章。老人告诉我,他是苏联卫国战争的老兵。在乌克兰的第聂伯河畔,参加了对德军的反攻。“我属于朱可夫将军的部队”,他说。已经黯淡的瞳仁突然闪烁出光芒。
这时,纳迪尔·迪万别基经学院门前迎来了这天第一批拍摄婚纱的情侣,伊斯兰的繁复图案成为幸福时刻的背景。拍完照,他们径直绕过茶馆,走到一家卖咖啡的店铺前,每人要了一杯拿铁。6年前,这里也没有咖啡店。
仿佛为了安慰一个旧地重游的旅行者,我发现纳斯尔丁的骑驴雕像还在那里。纳斯尔丁是苏菲派教义中的智者,在中国则被称为“阿凡提”。很多民族都认为纳斯尔丁属于自己,布哈拉人就认为纳斯尔丁生活在布哈拉。苏联电影的奠基人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也拍摄过《阿凡提在布哈拉》的电影。
实际上,纳斯尔丁出生在今天的土耳其。他生前游走过伊斯兰世界的很多地方。他之所以为人铭记,除了因为他的智慧,更因为他一直反抗蒙古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我发现,从阿拉伯到中国,那些流传着纳斯尔丁故事的国家,无一例外全都遭受过蒙古人的袭击。



从成吉思汗到苏联时代的印迹
成吉思汗当然也荡平过布哈拉。这座古城已经罕有更古老的建筑。唯一的例外是Kalon宣礼塔,高达47米,在塔吉克语中意为“伟大”。一生征战的成吉思汗被这座宣礼塔的高度震惊。据说,他没有遇到过任何建筑,能让他向后弯腰仰视。宣礼塔因此得以幸存。
我徘徊在宣礼塔的下方,发现塔身上的马赛克早已脱落,而蜂蜜色的砖石几近完好。埃米尔禁止当地人登上宣礼塔,以防他们偷窥附近庭院里的女眷。只有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才能爬上105级台阶,享受登顶的殊荣。不过,他们很快就会被一把推下去。
如今,登塔行为已被禁止。旁边的清真寺和对面的Mir-i-Arab经学院,是整个布哈拉最美妙的建筑:绿松石色的穹顶,仿佛热气球一般,在阳光下散发着光芒;雕刻精美的拱门,让人想到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经学院仍在使用,有将近2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阿拉伯语,以便日后成为伊玛目。我跟随一个戴着学生帽的男孩,从清真寺走出来,穿过广场,走向经学院。他突然回头告诉我,经学院不对游客开放。


比经学院更加衰落的是布哈拉的巴扎。曾几何时,布哈拉的巴扎是整个中亚的骄傲,是这座城市的心脏和财政支柱。在最辉煌的年代,巴扎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从清晨到黄昏,数不清的骆驼和毛驴驮着高高的货物,穿过人群。货摊一家挨着一家,从马鞍、皮毛,到烟草、香料,无所不有。塔吉克商人穿着宽大的长袍,一切讨价还价全都在袖子里完成。小伙计托着茶盘飞跑,烤肉的香气四处弥漫,铁匠的打铁声在圆顶之间回荡。
今天,布哈拉的五座穹顶巴扎还保留着三座,然而它们都变成了萧条的纪念品市场——因为实行游客价格,我发现几乎没有当地人来这里购物。店主们无聊地坐在摊位后面,打发着时光,他们所贩卖的商品——哪怕是布哈拉人戴的羊皮帽子,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对“丝绸之路”的幻想。布哈拉曾以枣红色的手工地毯闻名,但是现在却都由机器制作。摊开一张地毯,灰尘四下飞舞,而我很快就知道原因所在:价格高得离谱。我走进一家卖木偶的店铺,发现木偶全都以美元标价。一个木制的阿凡提木偶要价100美元。
“15岁开始,我跟随父亲学习冬不拉。音乐伴随我度过了灰暗的苏联时代。苏联解体后,火箭般的通货膨胀让人几乎无法生活,但因为有了冬不拉,有了音乐,我终于熬了过来。”他用所有的积蓄,录制了这张CD,里面收录的歌曲全是塔吉克民谣。



英俄大博弈,永不落幕
回到旅馆,我阅读彼得·霍普柯克的《大博弈》。这本杰作讲述了19世纪至20世纪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争霸。“大博弈”一词出自英国军官阿瑟·康诺利之口,因吉普林的小说《基姆》而为人所熟知。正是从“大博弈”时代开始,布哈拉才从中世纪的晦暗中浮出水面,成为激荡的世界史的一部分。
为了见证书中描述的那段历史,我去了布哈拉的皇宫城堡。城堡是一座城中之城,经历了千年风雨,终于在1920年9月被布尔什维克的炮火摧毁大半。它的使命倏然结束,被改为一座故宫式的博物馆。
19世纪,俄国开始逐渐向中亚进军,目的是开辟一条前往英属印度的通路——这是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定下的国策。为了应对俄国的威胁,英国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中亚。当时,这片土地连一张现代意义上的地图都没有。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借助当地汗国的力量,阻挡俄国人的脚步。而中亚此时已经分裂为三个互相敌对的汗国——布哈拉、希瓦和浩罕,它们之间则散布着哈萨克和土库曼的游牧部落。


1840年9月,孟加拉轻骑兵团的军官康诺利,成为前来营救斯道达特的孤胆英雄。他的目的还包括说服纳斯鲁拉与英国结盟,并为英国商品和基督信仰打开中亚市场。正是他发明了“大博弈”一词,后来也成为这个词汇的最佳诠释者。
命运再次戏弄了英国人。康诺利也被投入地牢。纳斯鲁拉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当英国在开伯尔山口遭遇“滑铁卢”的消息传来时,纳斯鲁拉终于确信,大英帝国只不过是一个二等国家。他对两名英国囚犯的惩罚,不会有任何后患。1842年6月24日,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英国人被赶至城堡下面的广场,挖掘自己的坟墓。我不知道斯道达特死前是呼唤的上帝还是真主。显然,两者都没有帮助到他。
那座地牢颇为符合恐怖电影中地牢的样子——没有大门,只能通过一条垂下的绳子进出。我看到土墙上挂着铁链,拴在假人的脖子上。如今,这里没有了毒虫,但是有人们扔进来的硬币,闪着金属的微光。就算是世界上最阴暗恐怖的角落,最终也会变成游客的祈福之所。
站在废墟中,望着城内经学院的穹顶,看着这座城市土黄色的轮廓,我却感到布哈拉仍然是一座中世纪的东方城市,并且会永远延续下去。


中亚城中不多的犹太人
Lyabi-Haus南侧是古老的犹太社区。我惊叹于犹太民族竟然离散到了遥远的中亚。一天傍晚,我漫步在犹太社区的小巷间,感到一种空荡荡的幽灵感。很多房子已经无人居住,挂着生锈的大锁。有的房门上贴着出售启事,纸片早已被风吹烂。我几乎没看到什么居民。人们要么悄无声息地生活着,要么已选择了离去。
暮色像潮水一般,冲淡了小巷仅有的土黄色。一扇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我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出来。他戴着犹太人的小帽,一把胡子全都白了。他看到我,又避开我的注视。他的长相和我在布哈拉见到的任何一位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他是犹太人,表情中有永恒性的警觉。那是长久的历史带给犹太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仅仅一个多世纪前,布哈拉还有4000多犹太人,掌控着这里的冷染产业。只有这些犹太人懂得如何染出布哈拉地毯上闪闪发光的色彩。他们炙烤桑树上的一种虫子,再将其碾碎,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深红色。正是这种颜色,成为布哈拉手工地毯的标识和灵魂。


然而,犹太人经济上的富足从未转化成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在伊斯兰教主导的布哈拉,他们必须要戴皮毛制成的方帽,表明自己的犹太身份。他们还要在腰间围上一条布带,意思是他们必须明白,作为犹太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处以吊刑。犹太人在城墙内不能骑马,甚至布哈拉第一位有钱购买汽车的犹太富商,也不得不将车停在城门之外。
在一位拉比的带领下,房间里的犹太人开始祷告。他们双手摊开在胸前,像是在读着一本无形的圣书。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这间亮着灯光的屋子,仿佛浩瀚宇宙中的一座避难所。祈祷结束后,我与一个穿着精致意式西装的犹太人聊了起来,他以前住在这里,8年前移民到了美国。这一次,他特意回到布哈拉,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说,今天是犹太教的“住棚节”,所以人们聚在一起祈祷。在布哈拉的所有犹太人,包括那些偶然造访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3-29 17:42 , Processed in 0.858955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