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马丁·瓦尔泽争议之作《批评家之死》引进出版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管理员 - 管理勋章

 成长值: 3415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1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家之死》  【德】马丁·瓦尔泽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2002年春夏之交的德国文坛,一部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批评家之死》,让作者马丁·瓦尔泽身陷“反犹”疑云,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法律手段”对付这位作家,“被捕入狱”一度成了这位德国作家所要面临的生活前景。但也有君特·格拉斯、凯尔泰斯·伊姆雷等人出面为瓦尔泽鸣不平,格拉斯就称该书“绝无反犹倾向”。由小说《批评家之死》而起的风波,最终不仅成为载入史册的文学事件,更因为“反犹嫌疑”而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马丁·瓦尔泽何许人也?他1927年出生在德国博登湖畔瓦塞堡,是与君特·格拉斯、海因里希·伯尔齐名的德国文学大师,曾获德国最高文学奖毕希纳奖,也曾获德国书业和平奖、黑塞奖、席勒促进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瓦尔泽不但在德国等欧美世界广受赞誉,在中国也得到莫言、李洱、邱华栋等著名作家的推崇。2018年1月,马丁·瓦尔泽曾在德国引发强烈争议的长篇小说《批评家之死》,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精装推出。
  因为讽刺的批评家是犹太人,瓦尔泽一度被扣上“反犹”大帽
  小说里,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不久前曾因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在电视节目中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威胁的作家汉斯·拉赫,被认定嫌疑重大而遭逮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先后遭遇各色人物:警察、作家、学者、出版家等等。他与他们逐一交锋和对话,一幅德国当代文坛的写真图景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小说里的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在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十分明晰:正是有德国“文学教皇”之称的德国文学批评家,犹太人马塞尔-莱希·兰尼斯基。兰尼斯基曾经说过:“能够毁掉作家的人,才能做批评家。”这句让人惊诧的论断是他奉为圭臬的人生座右铭。而长期以来,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在兰尼斯基那里得到的正是“毁灭性”的待遇,几乎难以获得任何正面评价。
  除了诺贝尔文学奖,瓦尔泽已尽揽各大顶级德语文学奖项,却还是难以避免被牢牢把控电视文学批评界话语权的兰尼斯基的阴云所笼罩。瓦尔泽写下这部针锋相对的《批评家之死》,笔锋直指以兰尼斯基为典型代表的电视文化霸权,没成想却因为兰尼斯基的犹太人身份,就这样被某些媒体扣上了“反犹”的大帽,在德国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笔墨官司……
  作为出版前就已饱受争议的焦点作品,《批评家之死》在德国首次出版后的两个半月内销量就蹿升至近20万册。在论战中,瓦尔泽也得到君特·格拉斯、凯尔泰斯·伊姆雷、伊尔泽·艾辛格尔等作家和文艺界名人的声援和支持。但对于遭到巨大误解、身陷漩涡中心的瓦尔泽来说,小说畅销与否已不重要,他内心遭受的苦楚与折磨,个中况味恐怕也只有靠时间治愈了——即便十多年后的今天,瓦尔泽在许多访谈中都曾被人问到当年的遭遇,他回忆当时的言语间,仍不免透出心有余悸之感。
  被误解和被损害的瓦尔泽:媒体文化霸权才是《批评家之死》的批判对象
  撇开文学外部的争议和“反犹疑云”,回归文本来看,瓦尔泽这部妙趣横生的讽刺杰作,呈现了公共道德和文艺理想的巨大梦魇,讽刺和揭露的笔头直指德国当代文坛生态和电视媒体时代的文化霸权,对于今时今日的网络批评生态亦具备同质的穿透力,“批评家之死”谜案,映照出的是人类关于话语权和欲望的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困境和内心迷局。
  小说以批判性的目光和泼辣睿智的语言,洋洋铺陈出的隐喻和讽刺水到渠成、直指人心,不但对德国文艺界的生态作了全面的审视和细致的刻画;更具启示性的是,瓦尔泽以自己的如椽妙笔,让翻开书本的读者,马上就能随着书中角色艰难的调查,一同不断摸索前行,试图看清雾中风景。谜案以外,瓦尔泽以其天赋的幽默、睿智和一针见血的书写,真正试图破解的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类永恒的谜题:关于贪婪、权力、欲望,那些人性的枷锁和渊薮,是如何占领澄澈心灵的。尽管如此,真相的揭晓却并不一定能带来水落石出的清透,只是让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更显模糊……
  小说里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是:写批评家,也免不了要写到一些作家,瓦尔泽就这样顺带讽刺到了菲利普·罗斯和苏珊·桑塔格,而这三人又都是犹太人,所以他简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反犹”的嫌疑了。但如果从小说的伦理出发,却也不得不这样写:要写作为犹太人的兰尼斯基,就很难不发现作为犹太人的兰尼斯基光环照耀下的代表性作家,有不少都是犹太人。写小说的瓦尔泽,只是依现实轮廓,顺势而为——他不愿为了“政治正确”刻意回避什么——这既是他作为小说家的姿态,也是他作为一个德国公民的取舍。正如瓦尔泽所说:“我只是针对他(兰尼斯基)的批评家身份,将我们两人之间的往来做了一个友好的清算,但所有人的理解都是:你在针对一个犹太人。”
  被誉为当代的歌德,智慧的瓦尔泽在中国广受欢迎
  作品引进中国的这些年,瓦尔泽以其博学、睿智、幽默的文学风格,博得了不少中国作家的佩服和欣赏。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曾说过:“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 著名作家李洱也曾称赞瓦尔泽说:“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
  自2016年以来,浙江文艺出版社已推出包括《批评家之死》在内的马丁·瓦尔泽作品三部,其他两部为《恋爱中的男人》和《迸涌的流泉》。
  《批评家之死》内容简介
  莫言、李洱、邱华栋隆重推荐;与君特·格拉斯齐名,毕希纳奖得主马丁·瓦尔泽讽刺力作
  引发德国文艺界大震荡的争议之作,以文学的力量审视德国当代文坛
  “一个让人觉得罪该万死的人,他果真死了,那就是现实主义!”——马丁•瓦尔泽
  “能够毁掉作家的人,才能做批评家。”这句让人惊诧的论断出自《批评家之死》中的主角之一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的原型,德国“文学教皇”,大批评家马塞尔·莱希-兰尼斯基之口,且是他奉为圭臬的人生座右铭。2002年,马丁·瓦尔泽写出了这部针锋相对的《批评家之死》,讽刺的矛头直指兰尼斯基,没成想却在德国文艺界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震荡……
  广受追捧的文学批评家安德烈·埃尔-柯尼希离奇死亡。作家汉斯·拉赫不久前为其小说新作被埃尔-柯尼希大加贬损而向批评家当面发出了威胁,因此被认定嫌疑重大而遭逮捕。汉斯·拉赫的朋友,学者米夏埃尔·兰多尔夫坚信其无罪,就此展开单方面的调查,先后遭遇各色人物:警察、作家、学者、出版家等等。他与他们逐一交锋和对话,一幅德国当代文坛的写真图景也由此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调查深入,事件的样貌被不断修改和重塑,人心陷入言语的迷宫,悬念迭生,真相却依旧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
  编辑推荐
  《批评家之死》在文本内外均呈现了某种公共道德和文艺理想的巨大梦魇
  小说还未正式出版,就让作者身陷巨大争议,甚至差点被捕入狱
  字句间流动着强大的反讽力量,折射出寓言家般的睿智光芒,让爱智慧的人常常会心一笑
  请勿思考,让他人代你思考。
  请勿怀疑,让他人替你否定。
  权威即真理,表演即真相?
  谎言的后果并非死亡,而是无尽的荣耀。
  这是德国文坛泰斗马丁·瓦尔泽创作的一部充满哲人智慧、具有高度启蒙性的妙趣横生的讽刺杰作,以德国当代文坛和电视媒体时代的文化霸权为揭露和讽刺的对象,映照出的却是人类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困境和内心迷局。本书语言蕴含浓郁的智性美感,洋洋铺陈出的隐喻和讽刺也因此水到渠成、直指人心。阅读的体验,犹如随着书中角色艰难的调查,一同不断摸索前行,试图看清雾中风景。其间,瓦尔泽天赋的幽默、睿智和一针见血的书写特质不断得以凸显。真相的揭晓并没能带来水落石出的清透,只是让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更显模糊……
  名人推荐
  瓦尔泽的文字,机智而富有哲理,我深深佩服。——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托马斯·曼之后,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是谁?当然是马丁·瓦尔泽。他是当代的歌德。——李洱(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是除德国大主教之外,对德国人影响最大的人。他的《迸涌的流泉》和《恋爱中的男人》等作品就体现出他为什么是德国人心灵世界的精确的刻画大师。——邱华栋 (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这部针砭文坛内幕的讽刺作品写得妙语连珠,逸闻趣事信手拈来……瓦尔泽从未写过如此优秀、如此泼辣的篇章。——德国《焦点周刊》
  瓦尔泽这部小说得益于一种屡试不爽的搭配:犯罪,性,精神病,宗教,政治,无处不在的滑稽描写。统揽一切的,则是失意者的尖刻眼光。——霍斯特-尤尔根·格里克(德国评论家)
  作者简介
  马丁·瓦尔泽
  德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7年生于德国博登湖畔瓦塞堡,是当代德语文坛中与西格弗里德·伦茨、君特·格拉斯等齐名的文学大师。主要作品有《惊马奔逃》(1978)、《迸涌的流泉》(1998)、《批评家之死》(2002)、《恋爱中的男人》(2008)、《死亡中的男人》(2016)等。他曾于1981年获毕希纳文学奖,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另外也曾获黑塞奖、席勒促进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其作品数度在德国引起强烈争议。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22 09:37 , Processed in 0.66733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