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用八卦野记“寻味”人间声色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29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0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声色野记》   侯磊著     联合读创·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0月


旧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戏曲曲艺中的裉节儿、传统书香门第的风雅、绿林血案的传奇……如果你热爱着冒着人间烟火的一切,那你一定会喜欢历史考据达人侯磊的这本《声色野记》。


侯磊说:“史书上的历史是宏大的,但其间缺失了生活细节的质感,……朝野、市井、江湖、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是它们拼成了一个场域,这个场域产生的气氛,让我们感受到过去的日暖与茶香。”他能于八卦野记中叙议旧日繁华,谈论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逸事,也能系统梳理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式的思维模式。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亦是有料有趣、有本有据、雅俗共赏。


▲侯磊


从历史中打开味觉


就像偌大的北京城藏着许多故事一样,在侯磊的学问中,也藏着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北京或者生活之味。味道是最易逝去的,就算有,也隐隐约约,若即若离。


这本《声色野记》记录了这些飘忽的味道,它们不仅是味觉上的残篇,也是历史里的现实。市井江湖,文人野趣,皆能在侯磊笔下尝到味道。


在《饮馔:北平味儿不只是流动的盛宴》一文里,侯磊写道:“但我想,北平味再淡也还是有的,它不仅存在于早上炒肝、中午卤煮、晚上爆肚的臊气中,还存在于涮锅子的腥膻中、烤鸭的油腻中,以及唐鲁孙的书中。”其实味道都化作日常的平庸,一点一滴、丝丝缕缕地牵扯着你去寻它,只是在更丰富的现实里,我们忙于变迁,忙于丢失曾经的自己。


唐鲁孙是饮食掌故作家,他将品食阅世全化作十几本书,三分说掌故,七分谈饮馔,却故意隐藏了一生的宦海沉浮。如果从饮食看人生,是传统的书写,那么现代人所追求的味道既有美食本身,也有名利风云。这样的味道庞杂而单调。


但侯磊的“寻味”之路是可堪回味的,它既有对人情世故的探索,也有对岁月深处的思量。倘若还有什么旧滋味能勾起你的渴望与悲伤,那么就应该是《声色野记》里的历史之味。


京味:繁华转眼变沧桑

“世界上凡是讲究饮馔、精于割烹的国家,溯诸以往必定是拥有高度文化背景的大国。”而一地之发达,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饮食丰富之地。无论是明清朝之都、北平抑或众人印象里的北京,都有过它特有的京味。


侯磊回味了几种入口的菜肴——八宝饭,味儿甜,嵌满了葡萄干;焦熘鱼片赛过清蒸皖鱼;鸭舌猴头菇,能从每根“猴毛”里嘬出味儿;卖羊肉的,屋里烧着羊肉,屋外卖着酱羊蹄;酸菜白肉与砂锅鱼皮;撒满芝麻的羊肉串……只是曾经尝过的味道,或淡或消逝,如同不复再来的时间,令人多少有些惆怅,不知是过去的味道更好,还是如今的食物少了一份家的情感。总之这京味就成了作者笔下的追思。但侯磊不单单谈儿时的吃,他还谈掌故,谈京味里的变化,也谈戏曲里的食物之味。


曾经八旗子弟娱乐时唱的岔曲中就有一段《菜根长》,也是侯磊喜欢的一曲,听的人津津有味,唱的人大概也要默默咽下口水,曲词中的酸辣鱼汤;半斤的螃蟹,高醋鲜姜;烧卖的脂油拌韭黄……山家风味真堪赏,鸡豚不似菜根长。只不过唱曲的王孙不在,繁华也转眼变了沧桑,但这味道也还是有的。


吃,是京味的一种,但凡历史悠久之地,也必定有许多老字号,这也是一种味道。


有篇文章专门写了“字号”,取名为《北京梦华录》,大概也藏着作者对于字号消亡的某种叹息。侯磊说:“字号是有生命的,而要它们命的是历史,要活命得先抵住社会变迁。”无论是不是北京人,哪怕曾经亲眼见过的字号,或在书中、画里看过的行业“招幌”,都不会不想念。东单、西四、鼓楼前;前门、天桥、王府井,不都是老字号的盛地吗?可如今也多被许多西洋字号所代替。字号与传统食物一样,都如同旧时光,它们如风退场,却总是刻在生命的远端。只是旧地旧人都与字号绑在一起,成为生活习惯。比如北京人习惯请客或收徒弟去鸿宾楼;做买卖开张去东兴楼;考试中了去泰丰楼等等,更多的是美好的寄托,也是历史留下的某种规矩。但凡有规矩,这味道才会正宗。


江湖味:刮风减半,下雨全完

说到江湖,也是要有规矩,正如我们一提起它就会自然想到一个词儿:义气。除了义气,江湖味甚浓的其实是平民的生活。在北京,这种平民生活的江湖,大概只有曲艺这种形式方能更好地诠释。


在《江湖:生存之道》一文中提到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在他的笔下,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保镖、卖艺、评书、相声、大鼓、竹板……都是江湖行业,每门都有各自的门道。


而曲艺人的江湖可能是其中最广受欢迎的一种。唱戏、说相声、说评书,戏曲、曲艺演员卖的是表演功夫。他们不一定会读书,也不一定明白曲艺本身的文化,但把大家逗乐,便是这江湖里的技能。


除了生存技能,还要懂得自我保护的技能,和大多数行当一样,江湖人都有一种暗语,被称为“春典”,便用春典称为“调侃儿”,以防止外人听懂,也作为行业区分。说相声的叫“团春”,说评书的叫“团柴”,资深江湖人被称为“老合”……这些都是规矩、风俗,自然也会形成这片江湖的味道。


不涉江湖,永不知它的残酷,过去江湖艺人的生活号称“刮风减半,下雨全完”。侯宝林先生曾自述,他年轻时看到北京下黄土的天,就干脆躺着不起床。因为起床了也没饭吃,更饿。这就是江湖里的现实。现在撂地说相声的或许不多了,但街头艺人卖艺的现象还是在各大城市里都有,或许他们不如从前江湖人生存上那么严酷,也体会不到学艺挨打、拜师卖身的那种境况。但江湖人不该忘的是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这是约束,也同样是安身立命之法。其实江湖也好,庙堂也好,老祖宗留下的经验,都有序地划分了不同人的生存空间。


侯磊从历史掌故中,挖掘的野史八卦无一不是一种文化的味道。它甚至不仅仅局限于北京,而是京城的味道与自身经验的外延,还讲到了武术、文学、娼妓以及从曲艺中写到的中国人精神的种种,让历史的面貌丰富而生动。他能从北京的八里桥写到蒙古骑兵的兴衰;从京韵大鼓写到历史上的各种“忠烈”之事;从明朝北京的“八艳”寓所写到古代名士与妓女的关系……这里面暗藏腥风血雨的王位之争,也有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更有春宫图的演变与佛学在文学中的幻化。无论是哪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人间。而这人间的味道尽管道不尽、说不完,但活着的滋味从侯磊笔下弥漫开来。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5 14:35 , Processed in 0.981720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