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中原乡村官场写实:《羊的门》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145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铜v3_04紫铜v2_03灰铜v3_01紫金v1_04紫银v1_02绿金v3_05紫铜v1_05灰金v1_05蓝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塑造了呼家堡“四十年不倒”的当家人呼天成的形象。他成功地把村人控制在掌股之间的胆识,与他以远大的眼光经营“人场”紧密相连;他用四十年的时间,营建了一个从乡到县、从省城到首都的巨大的关系网,这确保了他呼风唤雨、左右逢源的神力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辉煌。而作者通过县长呼国庆在当今仕途官场上的沉浮、挣扎,更是把现实的温情与残酷、合作与较量、本真与异化、情感与利益等等,汁液淋漓地呈奉在读者面前。作品通过人物在官场、情场上没有硝烟的搏杀,以现实主义的冷峻,洞透了这块古老大地的精神内核,具有极强的现实冲击力。它的深刻的批判力度,足令世人震惊。
小说评论:
  早前在天涯论坛闲闲书话里扯淡,听到有人说起过这本书,据说是市面上很少见了,和《国画》一起被禁了。有书友偶得之,竟然大肆宣扬,很是得意,我问他借,被拒绝。后,看到摩罗先生《不死的火焰》中,数次提及此书,推崇备至,就愈发觉得此书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奇书,心向往之,无奈久觅不得见。
  数日前在E书时空瞎转,见公告说E书目前又恢复下载了,欣喜间乱点一气,竟于缝隙间发现此书,颤抖点击下载,虽说不是纸版的,没有什么保存价值,可能看到还是比较满意了。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我认真读完了《羊的门》,说实话,当时想写点什么来,可写不出来,真的难于落笔。踌躇数日,方才落笔。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的作家开始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官场,越来越多描写官场的小说应运而生,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人都有了解和窥视的欲望嘛,读过写官场黑暗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可都是权术,尔虞我诈,没有意思,只有《羊的门》才叫我领悟,真的很震慑。这种感觉无法描述,它让想起了很多事,很多我们身边的事。
  评价此书,我想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泛泛谈谈对此书的一些个人感受吧。
  作者李佩甫,河南人,但对于他我一点都不了解,若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贴出他的资料来看看。之前没有读到过他的任何作品,但只这一部就够了,他已经可以让绝大部分中国作家感到自卑了。
  称赞和诋毁这本书的人已经太多,我读后的感觉就是作者还是有所保留,没有完全写开,语言和结构也有一些小毛病,在目前的中国,能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可以了,除非想整的和《国画》一样被禁。也有人认为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如果有一本书能够称得上“百科全书”式作品,这本书就 是《羊的门》,有一本书能够称得上时代的“史诗”,这本书就是《羊的门》。
  要了解这本书,必须先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孤立地看这本书,不会有更深的认识。建议了解一些南街村的情况或者大丘庄。这些素材是李佩甫的创作基础,他并没有明确交代“呼家堡”的种种情况,因为他写的前提就是假设你已经知道了这些。也有评论家认为这么丰富的素材,却没有充分利用,实在是可惜得很。我不这样看,目前南街村的发展还在继续,作者写这本书就是他个人的思想体现,成书于一九九九年,你不可能要求他写的更多,更深,那些没有被利用的资料,留给后人吧,总还是有人要写的嘛。
  历史是前进的,是被不断认识的,我们不可能会得到最完整,只能做到尽量充分而已。
  为什么要叫《羊的门》,书的开篇就点明:
  主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盗、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摘自《圣经·新约全书》
  这是这本书的主旨,统治一个村子是这样,统治中国也是这样,羊的门是中国统治的最高境界。虽出于《圣经》,但并不妨碍中国统治者将它发挥到极致。小到一个村子一个市县,大到一个省一个国家,无论何时,中国的统治者,都以此作为统治的致高境界,是的,我是你们的门!
  我坚持认为这不是一本小说,不是关于政治的小说,而是一本写人的书,一本写中国人的书。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这是最能引起我共鸣的一本书,它通篇都在暗示和揭露着我们的人性,我们麻木了的人性。类似的作品很多,但揭露的居多,让我们“知其然”,而《羊的门》是一本让我“知其所以然”的书。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影子“柔弱”、“不争”、“处下”,处处体现,几千年后的我们将它发扬广大,不但中原人是这样,几乎中国人都是这样做的。而呼天成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理解了“柔弱胜刚强”,“不争之争”,“处下克上”,才是胜利之道啊!呼国庆在这点上就不行,他不是呼天成的合格接班人,在他的性格中,显摆和好胜占主要地位,事事处处要做最好,他想成为“呼青天”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要知道,这是在中国。
  书的第一章,题目是《土壤的气味》《草的名讳》《屋的意识》,作者放弃了一般小说引人入胜的悬念开局,大段大段的描写中原的土,中原的草,中原的屋。摘录数段如下:
  当你走入田野,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生不灭的草。它们在田间或是在路旁的沟沟壑壑里隐藏着,你的脚会踏在它们的身上,不经意的从它们身上走过。它当然不会指责你,它从来就没有指责过任何人,它只是默默地让你踩。
  比如说,那种开紫色小白花的草,花形很小,小的让人可怜,它的名字就叫"狗狗秧"。比如说,那种开小喇叭花的草,花形也是很小,颜色又是褪旧的那种红,败红,红的很软弱,它的名字叫"甜甜牙棵"。比如说,那种叶儿稍稍宽一点、叶边呈锯齿状的草,一株也只有七八个叶片,看上去矮矮的,孤孤的,散散的,叶边有一些小刺刺儿,仿佛也有一点点的保护能力似的,可你一脚就把它踩倒了,这种草就叫"乞乞牙"。比如说,那种一片一片的、紧紧地贴伏在地上、从来也没有抬过头的草,它的根须和它的枝蔓是连在一起的,几乎使你分不出哪是根哪是梢,它的主干很细很细,曲曲硬硬的,看上去没有一点点水分,可它竟爬出了一片一片的小叶儿,这种草叫"格巴皮"。比如说,那种开黄点点小花儿的草,那花儿小得几乎让人看不见,碎麻麻的,一点点一点点的长在那里,它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让你轻视它,这种草叫"星星草"。
  在平原上,阅过了这些草的名讳,你就会发现,平原上的草是在"败"中求生,在"小"中求活的。它从来就没有高贵过,它甚至没有稍稍鲜亮一点的称谓,你看吧:小虫窝蛋、狗狗秧、败节草、灰灰菜、马屎菜、驴尾巴蒿……它的卑下和低劣,它的渺小和贫贱,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显现在外的,是经过时光浸染,经过生命艺术包装的。
  在平原的乡野,无论你走进任何一个村落,三步之内,它就会听到这样的招呼声:"吃了么?""吃了么?"是一种泛泛的亲切,是一般性的问候。
  所以,"吃了么?"是平原上的第一句话。说过"吃了么?"之后,一般是不会再说第二句话的,除非是相熟的朋友,或是比较亲近的人。到了亲人相见或是朋友见面的时候,你才会听到在豫中平原上广为流行的第二句话:"上屋吧。"
  这时的"上屋吧"就成了一种特别的邀请,成了一种真心实意的表达,成了一种表面淡化了的、却又是肉贴肉的亲切。在平原的乡村,如果你走进一户相熟的人家,狗在你的腿边"汪汪"地叫着,这时候有主人从院子里迎出来,说一声:"来了?上屋吧。"
  这就用不着再说什么了,这是在告诉你,你已经到"家"了,这里就是你的"家"。你自然会受到最好的款待,连狗都不会再咬,顺从地对你摇一摇尾巴……在这句话里,"屋"的发音是很重的,"屋"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家园的象征,也是避难之所的象征。
  无处不在写中原的人,我们祖祖辈辈的先人和正在活着的人。这些描写都是暗示和隐语,让作者一段一段解剖给我们看,看他掘开中国人心灵的黑暗底层。真正触及灵魂的震撼,我想不是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中原人,是不会更深刻理解这些的。
  中国是一个最喜欢研究人的国家,历数自古至今的各种名著,无不在写与人斗。呼天成就是一个善于经营“人场”的高手,他号称从不经营商场,作为最精明的经营人场的“企业家”,他具有长远投资 眼光,长年累月投下“人情”:在最困难的年月找遍全村借来五个鸡蛋送给上面来的工作队干部,冒着极大风险将被打断腰的省委副书记藏在家中一年半,不断提携那些插队的知青、邻村邻乡的好苗子。这种长期的“人情”投资,收获之大,可想而知。不论他是不是有着主观目的,但客观结果必然是一张庞大的关系人情网。当这些他提携或是帮助过的人成为“人物”以后,呼天成再不失时机通过“慰问”提醒对方自己的存在,让对方记得对他所欠下的情。
  更高明的是呼天成不会随便浪费这种投资,不是关键时刻,他宁愿付出更多的代价,也要继续掌握这份投资。文中欠下人情的行长部长,无不痛哭流涕,感叹胡伯咋就不使用我!到这种境界,真是玩人玩到极致了。一次呼天成外出,遇到车祸,秘书不懂事,居然拨了8个电话,呼天成大怒,并非象他说的,是太张扬了,而是这么草率就浪费了8份投资,太心痛了。
  最有眼光的估计是孙布袋了——那个一辈子没有文化、没有尊严的惯偷。在他临死前对呼天成说的话,一语道破了呼天成做事情的寓意何在:“我放了三十年羊,你放了三十年我,人也是畜生啊。”!是的,呼天成就是他们的门,他是牧羊的人,他是他们的神。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1 08:04 , Processed in 0.70727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